因為,她不和林夜,進行任何,商業上的競争,也不進行,任何,技術上的對抗。
她,是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的,捍衛者。
在她,重新進入公衆視野後,她發表的第一封,面向全世界的,公開信裡,她這樣寫道:
“我,看到了,林夜先生,所創造的,【起源】世界,那充滿了無限可能性的,繁榮。”
“我也看到了,馬庫斯先生,所描繪的,【伊甸園】計劃,那足以征服死亡的,偉大的願景。”
“但是”
“我,同樣,也看到了,一種,更深層次的,巨大的危機。”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間,将‘科技’本身,推上了一個,全新的,至高無上的,神壇?”
“我們,是否,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而漸漸地,忽視了,‘人’本身,那最寶貴的,價值?”
“無論是,林夜先生的【起源】,還是馬庫斯先生的【伊甸園】,它們,都在試圖,用一種,全新的,更高效的,更完美的‘技術’,去重新,定義人類。”
“而我,認為,這是,一種,科技的傲慢。”
“科技,應該是,也必須是,為人文,為人類本身,去服務的,工具。”
“而不應該,成為,反過來,定義和束縛我們的,‘新神’。”
她,用一種,釜底抽薪的方式,從思想上,從文化上,從哲學上,對林夜,和馬庫斯,同時,發起了,降維打擊。
她的目的,不是要,打敗誰。
而是要,在這場,關于人類未來的,終極博弈中,建立起,足以,與晨星的“虛實共存派”,和馬庫斯的“數字飛升派”,相抗衡的,第三極!
她,要為,傳統的人文主義,和人類的古典價值,在這場,即将到來的,科技大洪流之中,去争奪,最後一席之地。
林夜,第一次,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棘手。
因為,他知道。
與李欣然的這場戰争,将不再是,資本的戰争,也不是,技術的戰争。
這,将是一場,純粹的,“思想”的戰争。
他,無法用,更先進的引擎,或者,更龐大的資本,去戰勝她。
他必須,在理論上,在事實上,向全世界,去證明一件事——
【起源】世界的發展模式,不僅,能夠,與她所捍衛的“人文主義”,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