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第2頁)

王川将臨時想到的合作方式,進行了全面的補充。

相較于隔三岔五去黑市買賣商品,承擔着這樣那樣的風險。

知青群體逐漸成為王川關注的主要購買群體。

和摳摳搜搜的當地百姓不同。

這幫子來自五湖四海的城市青年吃過見過。

敢花錢,更願意為喜歡的東西花大錢。

當地百姓去黑市,喝不得一塊錢當成十塊錢用。

讨價還價的本事個頂個的厲害。

随即,王川用一雙棉鞋打比方。

供銷社裡的一雙大棉鞋,售價大約在五到六元。

除了要錢。

還需要提供一定數量的布票和棉鞋票。

王川這邊隻要錢,不要票。

一雙棉鞋還是六元,小魏和丁強充當中間商,負責拉客賣貨,為王川提供運輸車輛,部分生産原材料。

王川這邊出人出技術,負責生産加工。

分成比例三元,兩元,一元。

對此,小魏沒有任何意見。

王川家裡有縫紉機,農村卻不缺的就是手巧的婦女。

加之王川年前搞到一批棉花。

何愁加工不出大量的棉衣棉鞋。

“王哥,要我說你價格定的太低了,一等棉做的鞋帽衣物,咋地還不得十幾塊錢,供銷社和我們商店幾塊錢一雙的棉鞋,裡面的棉花都是三等棉,而且隻有一點點,這年月的棉花那可是緊俏貨,我就不信那幫知青不明白裡面的道理。”

沒人嫌賺的錢太多,小魏自然也不離開。

身在百貨商店工作。

小魏對于一些商業理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好貨不怕賣,就怕買不到。

農村人不懂啥叫物有所值。

城裡來的年輕人,還能不懂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