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第1頁)

翌日清晨,顧建業起了個大早。簡單對付了一下,他便揣着滿腹的計劃和幾分忐忑,頂着寒風,深一腳淺一腳地朝着村西頭李順才家走去。

說服核心團隊隻是第一步,真正的關鍵,在于能否得到李順才這位紅旗溝“定海神針”的支持。沒有他的首肯和授權,顧建業的宏偉藍圖就隻能是牆上的畫餅,無法落地。

李順才家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農家院落,幾間土坯房雖然也顯得陳舊,但收拾得幹淨利落,院子裡堆放着整齊的柴火垛,顯示出主人勤勞持家的本色。

顧建業說明來意後,李順才的老伴兒,一個面容和善的老太太,熱情地将他迎進了屋。

屋裡燒着炕,暖意融融。李順才正坐在炕頭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煙,眉頭微鎖,似乎在思考着什麼。看到顧建業進來,他放下煙袋,臉上露出一絲笑容:“建業來了?快上炕坐!老婆子,給建業倒碗熱水!”

“不了不了,李支書,我站着說就行。”顧建業沒有上炕,而是開門見山,“我今天來,是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跟您彙報,也想聽聽您的意見。”

李順才見他神色鄭重,也收起了笑容,示意老伴先出去,然後指了指炕沿:“坐下說吧,什麼事這麼嚴肅?”

顧建業依言在炕沿坐下,整理了一下思緒,将昨晚與核心團隊商議的“知青點改造計劃”,以及更長遠的“紅旗溝人居環境改善”的設想,有條理、有重點地向李順才娓娓道來。

他沒有一開始就抛出宏大的藍圖,而是從知青點目前惡劣的居住條件入手,強調改善環境對于穩定知青情緒、提高勞動積極性的重要性。然後,他詳細介紹了自己設計的聯排房方案,重點突出了其經濟性、實用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

他一邊說,一邊拿出随身攜帶的小本子,上面用木炭筆勾勒着清晰的設計草圖和關鍵節點的構造示意圖,比昨天在牆上畫的要詳細得多。

李順才起初隻是安靜地聽着,不時吧嗒一口旱煙。但随着顧建業講解的深入,他抽煙的頻率越來越慢,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眼神裡充滿了驚訝和思索。

當顧建業講到改良土坯牆的工藝、泥瓦結合屋頂的做法、以及地暖的原理時,李順才忍不住打斷了他:“等等!建業,你說的這個牆裡加碎石和石灰,屋頂用瓦片和草排結合,還有這個讓地下都熱起來的法子,真的能行?咱們祖祖輩輩可沒這麼幹過!”

“李支書,老祖宗的經驗固然寶貴,但時代在發展,咱們也得與時俱進不是?”顧建業不慌不忙地解釋道,“土坯牆摻入碎石和石灰,能大大提高強度和防潮性,延長房屋壽命,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泥瓦結合屋頂,兼顧了經濟性和耐用性,比純茅草頂強得多。至于地暖,原理很簡單,就是把炕竈的煙道在地下多盤幾圈,讓熱量先溫暖地面再排出去,施工确實麻煩點,但效果絕對好,省柴又舒服!”

他指着本子上的圖紙:“這些都不是我瞎想的,是基于建築原理和傳熱原理推導出來的,而且充分考慮了咱們當地的材料條件。李師傅和張師傅昨天也聽了我的想法,他們都覺得可行!”

搬出兩位最有經驗的老工匠當“證人”,增加了顧建業話語的可信度。

李順才沉默了,低頭看着顧建業本子上那些雖然簡單卻異常清晰、充滿巧思的圖紙,又擡起頭,深深地看了顧建業一眼。這年輕人的腦袋裡,到底裝了多少東西?昨天修糧倉已經讓他刮目相看,今天這套完整的房屋改造方案,更是讓他感到震驚!

“就算是技術上可行,”李順才沉吟着,提出了最現實的問題,“材料從哪兒來?人工怎麼算?這可不是修一個糧倉,是重建整個區域!工程量太大了!隊裡現在賬上可沒幾個錢,糧食也才剛保住,經不起這麼大的折騰啊!”

這也是顧建業預料到的最大阻力。

“李支書,您說的對,錢和材料是關鍵。”顧建業點點頭,語氣誠懇,“所以我建議,先從知青點開始試點!知青點地方小,房屋數量不多,工程量相對可控。而且,我們知青自己動手,勞動力不成問題!”

“至于材料,”他繼續說道,“土、石,咱們紅旗溝有的是,可以就地取材。木材,後山還有不少,合理砍伐一些不成問題。草料,發動大家去收集。唯一比較缺的可能是石灰和瓦片。石灰可以想想辦法,看能不能去鄰村或者公社換一點。至于瓦片,我們可以發動大家去撿拾廢棄的舊瓦,哪怕是碎的,也能利用起來。實在不行,我們甚至可以嘗試自己燒制土瓦!”

“自己燒土瓦?”李順才眼睛一瞪,覺得這更是天方夜譚。

“原理不複雜,就是用粘土做坯,晾幹後高溫燒制。咱們可以先建個小土窯試試,成功了就能解決大問題!”顧建業抛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他前世參與過古建築修複項目,對傳統燒瓦工藝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