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村的夜晚,從未如此熱鬧過。
村中央的空地上,燃起了十幾堆巨大的篝火,将整個山谷映照得如同白晝。
幾十口從各家各戶湊來的大鐵鍋一字排開,鍋裡炖着香氣四溢的豬肉,雪白的米飯蒸騰着誘人的熱氣。
新來的工匠和他們的家眷們,捧着粗瓷大碗,臉上挂着一種近乎夢幻般的表情。
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記不清上一次吃飽飯是什麼時候,更别提是這種隻有逢年過節才能見到的、油水十足的豬肉炖菜和白花花的大米飯了。
孩子們歡快地在篝火旁追逐嬉戲,嘴裡塞滿了食物,小臉上洋溢着久違的幸福笑容。
大人們則一邊狼吞虎咽,一邊用一種敬畏、感激而又好奇的目光,偷偷地打量着那個坐在主位篝火旁,正與村正李貴和幾位工匠頭目談笑風生的少年。
林淵沒有擺任何架子。
他端着和衆人一樣的海碗,大口地吃着飯,不時與身邊的木匠頭領劉伯溫、鐵匠頭領孫大錘等人聊着一些家長裡短。
他問他們家鄉的習俗,問他們孩子的年紀,那親和的态度,讓這些飽經世事滄桑的手藝人,漸漸放下了心中的拘謹和不安。
這頓飯,不僅是一頓飽飯,更是一劑收攏人心的良藥。
它讓新來的人,感受到了小河村的富足與善意;也讓老村民們,在分享食物的過程中,産生了一種身為“主人”的自豪感,無形中消除了排外的情緒。
當晚,在李貴和秦淑婉的安排下,所有新來的工匠家庭,都被妥善地安置進了村民們自發騰出來的空房或是臨時搭建的窩棚裡。
雖然簡陋,但能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屋頂,已經是在這亂世中最大的奢求。
第二天清晨,天剛蒙蒙亮。
一陣急促而富有節奏的哨聲,響徹了整個小河村。
所有新來的工匠,無論男女,都在一種茫然和不安中,被各自的鄰居——小河村的原住民——催促着,來到了村子中央的訓練場上。
他們看到,林淵已經站在了場地中央。
他的身後,是那三十多名精神抖擻、身形筆挺的護村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