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棟梁聽着衆人的吹捧,臉上露出智珠在握的笑容。
他大手一揮,定下了基調:
“所以,我們這次的任務,不是改進,而是颠覆!我們要推倒重來,設計一個真正科學、高效的爐子出來!讓他們開開眼!”
于是,信心爆棚的專家組開始了他們的“颠覆性改造”。
他們首先就抛棄了蘇棠設計的核心——回旋煙道,改用他們最熟悉的直排模式,然後在煙囪上加了好幾圈散熱片,美其名曰“增加散熱面積”。
接着,他們又覺得爐膛太小,燒起來不過瘾,直接将爐膛的體積擴大了一倍,認為這樣才能燒得更旺,火力更猛。
至于蘇棠千辛萬苦才找到的高嶺土,他們也覺得“成分單一”,自作主張地在裡面加入了不少他們認為能增強耐熱性的傳統輔料,比如石棉和石英砂。
周懷安每天都樂呵呵地來車間視察進度,看着那個在專家們手中一天天成型,變得高大威猛、充滿重工業美感的爐子,心裡早就樂開了花。
他仿佛已經看到了比賽勝利後,自己将這份功勞上報中央,獲得上級嘉獎,仕途一片光明的未來。
與此同時,蘇棠的“草台班子”,則被安排在了一個老車間裡。
四面透風,工具都是些老掉牙的錘子、鉗子,和專家組那邊的精良工具根本沒法比。
耿向東和林凡陸工等人看着專家組那邊的優渥待遇和自家這邊的簡陋環境,心裡憋着一股火,但手上活計卻沒停。
蘇棠毫不在意這些,她穿着一身耐髒的藍色工裝,親自上陣,戴着手套,正在用一個大木盆,嚴格按照圖紙上的配方,調配着“特種耐火黏土”。
高嶺土、矽藻土、還有幾種從空間裡取出來的,這個時代尚未發現的微量稀土元素粉末,在她的手中,以一種計算精确的比例融合在一起。
“水,再加三十毫升。”她頭也不擡地命令道。
陳雪立刻用量杯精确地量好水,小心翼翼地倒了進去。
黏土在蘇棠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逐漸變得細膩、柔韌。
在接下來的高溫燒制中,這些黏土呈現出完美的陶瓷質感,敲上去發出清脆的金石之聲,堅不可摧。
其他技術高超的老工人則負責二次燃燒室和中空水套的精密組裝,每一個部件的銜接都嚴絲合縫,展現出工業藝術品般的美感。
蘇棠全程指揮,時而拿起遊标卡尺,糾正一個毫米級的誤差。
時而拿起粉筆在地上畫出草圖,給老師傅們講解某個設計背後的熱力學原理。
她那淵博得不像話的知識和強大的控場能力,讓整個團隊心悅誠服,效率高得驚人。
第二天下午,專家組那邊派了個年輕助理,名叫孫宏的,奉命前來刺探軍情。
孫宏背着手,邁着四方步,溜溜達達地晃進了蘇棠他們的工棚。
他先是輕蔑地掃了一眼這破破爛爛的環境,然後目光落在了那個正在組裝的、看起來又小又醜的爐子上,嘴角忍不住撇了撇。
“哎,老師傅,忙着呢?”他走到一個正在打磨零件的老師傅身邊,狀似随意地問道,“你們這爐子,看着也不大啊,能行嗎?能燒熱乎嗎?”
那老師傅頭也不擡,一邊锉着手裡的零件,一邊甕聲甕氣地回答:“領導咋說,咱就咋幹。行不行,比了不就知道了。”
孫宏碰了個不軟不硬的釘子,有些不甘心,又湊到林凡身邊,看着他手裡那個結構複雜的蜂窩狀零件,故作好奇地問:
“哎,小同志,你這做的是啥玩意兒啊?奇形怪狀的,有啥用啊?”
林凡記得蘇棠的交代,憨厚地笑了笑:“我也不知道,蘇組長讓做的。說是嗯讓煤能燒得更充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