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待所的房間裡,不算明亮的燈光下,宋念華趴在桌上,奮筆疾書。
她以一名下鄉知青的身份,真摯且略微誇張的描述在宋家屯生活的所見所聞,讓她的思想得到了成長和升華。
用了幾句語錄,着重描寫宋家村的村幹部和村民們,對于農村建設的殷切期盼和重視,對建設脫殼廠和漁場高度重視
重點提到京市機床廠和鋼鐵廠的廠領導們,發揚大廠精神,無償提供技術和人員方面的幫助,為宋家村的魚塘‘添磚加瓦’。
然後又寫她向兩位廠長求助時,兩位廠長都說過,他們時刻謹記同志的指示:國家大力宣傳農村建設,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方針,支持村民們開拓創新。
文章最後,宋念華寫的越發感性,“北京市機床廠和鋼鐵廠對于宋家村的幫忙,好似寒夜中的光,驅助我的不安茫然,帶來希望與力量,這種幫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物質給予,那是心靈的慰藉與精神的鼓舞我深刻的體會到組織上,對于下鄉知青和農民老大哥的用心良苦,真切感受到社會各界,對建設農村這一方針的貫徹實施的堅定信心。”
“因為這樣,讓我更堅定了建設農村的決心,我願把一腔熱血揮灑在農村廣沃的黑土地上。”
洋洋灑寫了一個多小時,一篇千字文章寫完,文章通篇贊美感激,不但給許保國幫她的行為合理化,升華了他的覺悟不說,還把鋼鐵廠的領導們,高高的‘架’了起來。
宋念華細細的雕琢後,改了幾個地方,然後,仔細抄在稿紙上,折好後放進公文包裡。
這次,她要‘演’把大的!
便宜老爸,不管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罷,卻實打實幫她跑前跑後,幫了她大忙,所以,她就好心一點,順手把他從‘謠言漩渦’裡撈出來。
轉天一早,宋念華就去京市日報,她跟周萍是同班同學,之前沒事就去周家玩,跟她姐姐周雅也認識。
宋念華到的時候,正好趕上中午休息,京市日報大門口,來來往往的人挺多,都是年輕人,穿着時尚,臉上透着知識分子的高傲清冷。
她走到大門口的保衛室,說要找周雅。
就有一位老大爺走出來,領着她往裡面走去,轉過大道,迎面是一排青磚平房,老大爺把他領到一個辦公室前,伸手敲敲門,沖裡面喊了一聲:
“小周同志,有人找你。”
“哎,知道了,馬上出來。”辦公室裡清亮的聲音響着,接着門被打開,一個梳着齊耳短發,穿着整齊列甯裝的年輕女人走了出來,看見站在門口的宋念華,她眼裡帶着驚訝:
“小宋。”
“周雅姐,好久不見啦。”宋念華笑着道,回身謝過領路的大爺。
大爺擺擺手,轉身走了。
“你不是在鄉下嗎?怎麼回來了?”周雅上前,拉住宋念華,“萍萍寫信都跟家裡說了,多虧你,一直幫她,不然,鄉下的日子,她肯定挺不住。”
“我爸媽之前一直說,要好好感謝你呢!”
“找我什麼事啊?”
都是從小看着原主長大的姐姐,關系親密,宋念華也沒啥顧慮,直接把事兒一說,“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周雅姐,你得幫幫我。”
她說着,上前湊到周雅耳邊兒,把計劃小聲說了一遍,然後,掏出文章遞了過去。
“你啊,真是個機靈鬼兒。”周雅笑着接過文章,就站在門口快速看了一遍,
“文章寫的不錯,很符合現在主流思想,也展現出了你作為知青的思想覺悟。”
“主要是你這個知青的身份,太有吸引力了,放心吧,我下午就把文章給我們主編看,争取盡快刊登出去。”
宋念華點頭,“周雅姐,文章位置不用太好,有個小角落就行,主要,就是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