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人家廠裡的後勤主任都不願意見他,隻派了個廚房的學徒來招呼他,後來,還是他拿出了毛紡廠那兩千斤的訂單,廠裡的後勤主任才出面跟他談。
魚兒畢竟是難得的‘好東西’,又有毛紡廠的訂單在前面比着,廠裡的後勤主任抱着了‘試試’的态度,訂了一百斤,交了五塊錢定金。
李國成也沒嫌少,鄭重其事的出具了魚場的‘出貨單’。
商訂半個月後,魚兒送到,尾款結清。
接下來幾天,李國成一天跑一個廠子,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眼看快到宋念華規定回村的日子了。
他總共推銷出兩千六百斤魚兒,也算是‘首戰告捷’,揣着訂貨單和一百多塊錢定金,回到宋家屯。
結果回來見到林嬌嬌才知道,隻有他和錢立軍,還有另外一個姓吳的男知青,‘聽話’的賣魚去了!
而他是跑的最遠的,也是推銷出最多的,剩下那五個,接到任務後,直接選擇在躍進公社周圍轉悠,根本沒出去推銷魚兒。
而錢立軍的‘勞動成果’并不理想,他回了京市,本來想利用家裡的關系把魚兒賣出去,可京市作為華國的首都,物資還算豐富,特别是那些大廠,都有固定的供貨大隊和村屯,輕易不會改變。
他費心巴力跑了半個多月,最後,隻賣出兩、三百斤,還得送貨上門。
另一個吳知青,也是回家的轉了一圈,但他家住在縣城,購買力更差,根本沒有廠子願意買魚,但他家是個大家族,最後,還是吳知青的爸爸出面,讓家裡親戚朋友湊了一百多斤,給兒子交差。
當然,這些隻有宋念華知道,她并沒有告訴任何人。
畢竟,放出十幾個知青,隻帶回幾百斤的銷量,這‘成績’,委實不怎麼樣!
但宋念華卻沒氣餒,‘萬事開頭難’嘛!
能賣出去就比空着手回來強,這說明魚塘的魚兒,是有市場的,隻是男知青們,還沒有找對而已。
——
霍斯年聽到派出去的八個銷售員中,最後一名也回來了,就趕着從魚塘回來,想了解一下情況。
村幹部們也接到消息,眼巴巴看着脫殼廠這邊兒,想知道魚兒到底賣沒賣出去。
當李國成把兩千多斤的訂單和定金交給宋念華時,宋念華笑着讓林嬌嬌,把出去銷售過的男知青召集在一起。
“人都回來了,開個會,總結一下吧!”
很快,回來的男知青們,陸續來到脫殼廠。
他們這段時間也沒閑着,整天扛着個鐵鍬,跟着機耕隊四處開墾,雖然都是幹農活兒,可精神狀态卻不一樣。
之前他們是知青,幹農活是公社給的‘任務’。
現在他們是廠子的工人,幹活是為了給自己掙錢兒。
脫殼廠的小辦公室裡。
宋念華端坐在桌子後面,八個男知青加上霍斯年,站在她面前。
“都坐,坐吧!今天,咱廠最後一名銷售員,李國成同志,也在規定時間内回到廠子,服從組織安排,聽領導的話,你們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工人該守的組織紀律。”
“我很高興!”
她笑着看着男知青們,誇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