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念華聽到村民們的話,拍拍手招呼他們道:
“大家夥兒先别着急,這次兩頭母豬一共生了二十五隻小豬崽,還有三頭母豬沒生,劉師傅預計着,剩下的母豬這幾天也能生了,等母豬把崽子都生完,咱們再分。”
“這小豬崽你們都看到了吧,一個個胖呼呼,等豬廠再養幾天,到你們手兒進,怎麼也得有個二十多斤,在縣裡,這樣的小豬崽都要三四十塊一隻。”
“我收咱村兒人二十一隻,不分公母,已經很便宜了,這就是咱們自己辦豬廠的好處。”
“這樣的豬崽,二十一隻,養豬廠是吃虧了。”
村民們聽了,都中肯的點頭,“咱村自己辦豬廠,真好,念華,多虧了你,不然,咱們到哪兒能撈着這好事兒去。”
“對啊對啊,還是得謝謝念華,給咱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他們真心誇着。
“這可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多虧公社領導的大力支持,還有村支部和養豬廠全體工人的共同努力。”
宋念華表揚着。
村民們:“”
話是這麼說,可他們在宋家屯生活了半輩子,宋念華沒來前,無論是公社,還是村裡,可都沒想過幫他們謀點‘福利’兒。
事兒是認辦的,誰真心為他們着想,他們心裡還是有數的。
但面子上,還是笑着迎合道:“是啊,咱們村這豬場,确實開的好。”
“咱們公社是幹實事兒,從不整那些虛的。”
随着第一批小豬崽的誔生,全村人幾乎把剩下那幾頭待産的母豬,當寶貝兒一樣照顧。
還在照顧生出的小豬崽,養豬廠這幾個人,人人忙到飛起,劉鐵柱就把給産過崽的那兩頭母豬産後的護理工作,交給了劉紅賓。
劉紅賓:“”
他一個二十多歲的大小夥兒子,伺候母豬産後,他想哭
想哭歸想哭,但對工作,他卻一點不敢馬虎,他嚴肅告訴過他,母豬生産前其實沒什麼危險,危險的是生産後和對于幼小豬崽的照顧。
所以,劉紅賓現在幾乎一天二十個小時不合眼,就盯着那兩頭母豬和小豬崽們,生怕有點什麼閃失,不好跟村裡人交代。
畢竟,那天村裡人兒跑來看豬崽時,那興奮的模樣,他還記得。
剩下那四頭母豬,在接下來的一周裡,也陸續生,而且,也很争氣,個個都生了十多隻小豬崽,生最少的那頭,也生了十隻,都是高産母豬。
這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宋家屯村民們一直處于‘亢奮’的狀态。
宋念華算了算,六頭母豬,一共生了七十二隻小豬崽,怪不得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時,國家會湧起一大批個體養殖戶。
真是掙錢啊!
村裡人也是沒事就往豬廠跑,等着盼着分小豬崽,有些老頭老太太,更是早早瞄上了自己心儀的豬崽子,偷偷摸摸的想去作個記号,等出窩兒時,就要這幾隻。
可惜,都被劉紅賓給攔住了。
“小豬崽太小,先别動它們,分豬崽的事兒,由宋廠長全全負責,你們要是有特别想要那隻的,去跟她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