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這小鷹不錯,還會虎抱頭呢!”
文東自言自語嘀咕了一句,立馬從獵包裡将第一隻死鹌鹑取出來。
死鹌鹑往鷹腳下一放,再用袖子把底下的活鹌鹑一遮擋。
看不到獵物的小鷹,立馬松爪倒把,抓着不久前沒吃完的死鹌鹑,又連續啄了幾口腦花。
文東任由小鷹進食,左手将活的那隻鹌鹑抓穩轉過身來,用背靠着小鷹的姿勢擋住對方視線。
下一步,文東捋順活鹌鹑的翅膀跟腿兒,來了一個蛤蟆盤腿兒式。
所謂蛤蟆盤腿兒式,是放小鷹常用的一個處理活鳥的技巧。
不需要任何繩子或者其他器具,空手就可以讓獵物動彈不得。
說起來原理也很簡單,把活鳥的翅膀下拉,然後兩條腿兒上拽,利用翅膀折彎的位置卡住兩條腿的腿彎。
這樣就能很輕松的将獵物‘盤’起來。
獵物是活的,手法正确,短時間裡也基本不會受傷。
被盤好之後,獵物沒法掙紮跟逃竄,随手放在獵包裡就非常安全,也不怕半道上突然鑽出來跑掉。
這種盤鳥的手法常見的小鳥都能用,用的最多的就是春天放松子的時候盤麻雀,兜子裡裝幾十隻,到家一隻都不會死。
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時間,同樣的配方同樣的操作,草叢裡過夜,羽毛被露水打濕哒哒飛不高也飛不快的鹌鹑,被文東又連續逮了五隻。
通過短時間的試獵,文東發現這片草甸子地形的鹌鹑非常厚(數量多),幾乎不需要趟多遠就能趕出來一隻。
有時候還能遇到隻成小群活動一起飛起來的。
幾乎每次獵物被驅趕出來,小擺胸都能逮住一隻,放鷹六次,成功五隻,狩獵效率非常驚人。
又繼續趕杖放了一會兒,情況發生了變化。
接連兩次,小鷹都隻抓下一把毛來被獵物逃脫了,文東察覺到了異常,停下趕杖,琢磨起來。
經過簡單觀察分析,文東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随着太陽升高溫度上升,早上的露水蒸發。
再趟出來的鹌鹑羽毛幹了,起飛速度變快,躲避抓捕的飛行姿态都明顯靈活了不少。
小鷹雖然速度夠快能攆得上,但是腳上挂着弦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