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娃心底暗自打定主意。
再說李二娃手裡的紫鹞子,從買回來到今天,已經是第四天了,雖然每天都在實戰放鷹,但鷹越放越滑,膘也越放越大。
滑,是因為他跟鷹奪獵物,手法有大問題,人跟鷹的非但沒有親和度積累,反而越來越差。
膘大,則是因為每天放獵回家,李二娃喂鷹的肉,從來是吃多少給多少,沒細緻的控制過食量。
有句訓鷹的老話說,膘大揚飛瘦不拿,手功不到就躲茬。
啥意思呢,鷹的實戰表現,是跟它自身的膘情儲備密切相關的。
如果鷹的膘大,體力儲備夠足,哪怕他跟人的親和度比較高,不怕人,依然容易在實戰中逃跑,受控性下降。
如果膘太小,體力不夠,鷹追擊獵物欲望下降,就會不拿,也就是不逮東西。
至于後面兩句,則說的是鷹在人手上親和度下的功夫,如果功夫不夠,鷹就會怕人,出現躲避逃竄等反應。
今天李二娃手中的鷹,體重接近下網時候的滿膘體重,立在虎口上,狀态跟前幾天都有了明顯的區别。
它不再老老實實的蹲在人手上,而是從蹲姿變成了站姿。
一雙銳利的鷹眼,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四處觀察表現出極強的警惕性。
而且,李二娃在伸手摸它的尾巴的時候,鷹已經開始躲茬了,下意識的躲避不讓摸。
隻不過腿上的腳絆兒限制着,怎麼也躲不掉而已。
換成懂行的資深鷹把式,一看鷹的狀态就知道,這架紫鹞子已經從熟透的狀态,反性到了最多五成熟的半熟狀态,斷斷不可再出門下地幹活兒了。
但李二娃對這些細節,根本就不懂,腦瓜裡還在惦記着,自己一個人待會兒放鷹沒了跟班幫手咋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