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第1頁)

逮大鷹有很多講究跟說法,在傳統鷹獵文化組成部分當中,屬于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的一部分。

大鷹翼展更寬,體力儲備豐厚,長途飛行能力遠比小鷹強悍。

更多的時候,喜歡借着風勢氣流遷徙南飛,除非遇上小概率的特殊天氣,否則集中在某片林子裡過夜的可能性非常低。

再加上,越是大個體的猛禽,數量越少,不像雀鷹這種,相對密度比較大,随處可見。

基于這種特點,大鷹在河邊小樹林這種場子下網很難逮到。

想要逮大鷹,必須要去更高的山頭上,用逮大鷹的手拉網或者四指網口的自落網才行。

網具這些,對會織網的文東來說小意思,網口大,網片用不了多久就能制作好,穿上網綱就能用。

想要進山逮大鷹,除了網具之外,還需要逮一隻拉大鷹專用的看雀。

這個看雀,也有說法。

講究的鷹把式,上山打大鷹用的都是鳥中屠夫伯勞。

伯勞也叫虎不拉,山大頭,人稱雀中鷹,是一種非常兇猛的小型鳥類。

個頭撐死不到二兩重,卻可以捕殺麻雀大小的鳥類,逮到諸如小鳥、小老鼠、小蛇、小蜥蜴等獵物,伯勞鳥會用帶有缺刻的喙将獵物咬死,然後挂到諸如樹刺、小樹杈這種特殊的地方進食。

這種行為,就好似屠夫殺了牛羊,将牲畜挂在架子上割肉似的,屠夫鳥的外号就是這麼來的。

屠夫鳥嗜殺兇猛,在生态位上,跟猛禽存在重疊,兩者是競争關系,所以猛禽不管大小,在自己的地盤發現屠夫鳥,攻擊起來會額外的強。

這小家夥,本身就屬于大鷹小鷹都愛捕食的目标。

另外,伯勞的智商不低,視力也非常強悍,可以在極遠的位置就提前發現猛禽的出現,從而做出躲避之類的動作。

也正是因為這點,伯勞才被選作逮鷹的看雀,經過簡單調教後,當做鷹把式逮鷹的眼睛。

如果是手裡沒有鷹的話,想要逮這伯勞,需要用到活的蝼蛄當做誘餌,用繩套法逮伯勞。

文東手裡有已經徹底放穩的鐵鹞子,就不用那麼麻煩了。

傍晚,距離天黑還有不到一個小時,文東扁着鐵鹞子,就在村外的生産路邊上溜達。

遠遠地聽到,加加加的叫聲,那就是棕背伯勞(伯勞的其中一個亞種)的叫聲。

發現了伯勞鳥的大緻位置,文東扁着鷹溜溜達達就湊了過去。

隔着十幾二十米遠提前就發現了站在路邊雜樹樹梢上的目标。

這家夥還不知道自己要被‘強制征用’,正在搖頭晃腦的叫着宣示地盤主權呢。

等拉近距離之後,手中的鐵鹞子按捺不住起來,幾次伸長脖子想要出手逮這隻伯勞。

文東湊到十米之内,挑選了個合适的機會,擰腰伸展手臂将鷹扁放了出去。

加加~加!!

發現鷹的伯勞發出一連串急促的叫聲,悶頭就往樹底下草叢裡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