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了!”如雲趕緊搖頭。
“還躲不躲了!”
“不躲了!”
“告訴你,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抓回來你死得更慘!”冬嬸又作兇狠地說。
“噢。”小如雲哆哆嗦嗦地應道。
“那還不快去幫我生火?”
“噢。”
小孩子沒有記性,這邊打過,那邊就忘。如雲也是,昨天的傷還沒好,今天又想找罵。
小如雲沒有兄弟姐妹,小時候就跟着大人屁股後面轉了,什麼都感到新奇,什麼都想研究一下。
那個年代,農民根本就沒有閑時,開春就開始育土肥田了!男人們架着小木船帶上泥夾,(泥夾:是一個像大河蚌形狀的鐵匣子,在它的脊背端削嵌上兩根長竹竿,将手把住竹竿,一叉下口就張開,一并攏下口就抿上,)
夾泥的時候是把鐵泥匣子叉開,夾住淤泥後用力提上來,放到船倉裡,而且腳下也要有巧勁,兩隻腳踏住小船的兩沿,不是十分娴熟根本就站不穩當,更何況是提着這重重一匣子泥?所以這活一定要由力氣大的人、而且還得是有經驗的男工勞力來完成。
他們兩腳踏住船沿,在溝塘裡夾淤泥,再把泥撈放到船倉上,然後再把泥用鐵鍬掀到靠塘口的田裡,等涼上個幾天,不等幹硬了就再用鍬鏟進筐子裡,筐子是用柳條自己編織的,将筐子放到特制的木闆上。木闆也是自己做的,在木闆兩邊釘上兩個環,然後系上繩子,再将半軟不硬的泥巴用鍬鏟進筐子裡,婦女們挽起繩子背在肩上,拖着木闆,将泥巴運往各處田塊。在那個十年九澇的圩區,都是齊腰深的水田,也就數勞動人民智慧多,先輩們早知道了浮力的作用,用木闆在水田裡拖泥巴,當然要省下不少力氣。所以這種輕巧的活兒就給了力氣小的婦女們了。
如雲是太好奇這鐵家夥,等他們收工的時候,也自不量力地想去玩玩那個神奇的大家夥,可不但沒搬動它,反而讓它彈掉進水田裡,成了泥巴貓,結果又惹媽媽一頓責罵。
學校這邊也響應号召,組織學生分批打蒿支持生産隊割草肥田。(打蒿:就是把路邊田頭的野蒿割下來放到還沒春耕過來的水田裡漚爛作基肥。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多少化肥廠,用肥還得計劃供應,一個生産隊一年也就供應個幾百來斤,種田全靠農家肥了。所以那時畝産五百斤就算高産了,全生産隊人高興都要命,總算交完公糧還有點兒剩有餘了!)
小孩們像模像樣的擔着扁擔,挑起籮筐,打着紅旗,打蒿送肥、支援生産。(其實也就蓋住了籮筐口),還一路走一路唱着革命歌曲:“一顆紅心哎向着黨”
那時候的人們都是起得很早,早上隊長一吹哨,(那口哨,大家應該都認識,我就不多作介紹了。)大家都得起床,男人們趕緊出去看看自己今天的任務,女人們要洗衣早飯,還要管孩子,忙得一頭惱火,幹脆啪啪幾下,把小孩們都打了起來,該放牛的放牛,該撿糞的撿糞,不會做事的大的帶小的,管他們哭不哭,糊嘴要緊。
那時可謂是“全軍總動員”!老人也不得閑,在家幫帶小孩包帶做送晚茶。(晚茶:是看夏日天氣長,天到7、8點才黑,幹活的人一般在下午3、4點鐘的時候就因又累又渴又餓而幹不動活了,為了讓他們順利幹完活兒,隊長特地讓家裡閑着的老人給做點兒希飯或是送點兒茶水加點幹糧,在傍晚的時候送去田裡給他們吃喝,所以就叫晚茶了。)
那個時候勤懇賣力的,隊長喜歡了,社員忌恨了:“讨好賣力也是一分工,還害我們跟着吃虧?”所以走路都恨不得踹他一腳,要不然逮着個機會,好好教訓一下,讓他有所收斂。這不?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