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秧門”是生産隊裡常有的事,現在會插秧的人也未必都懂,不會插秧的就更不知道玄機了。
選一塊長形的田塊,最好是一趟秧要半天的那種。準備下田了,得用老早就準備好的尼龍絲線團,再系上一木樁,插在田地的這端,将蘆葦竿尺比切斷,(竿尺:就是将蘆葦竿用尺量好,一般是六、七顆秧為一大行,量好之後再将多餘的切去,)以作行距,從田塊的這頭牽到那端,再将那端也插入田埂上,這叫拉秧行,插出來的秧顆顆對齊,橫豎對直,十分的美觀。最後運秧的人才把秧苗撒入田裡,幾個手腳快的插秧能手就相繼下田打頭行。
為了懲戒讨厭的人,這幾個插秧高手,今天是被請來整人的,于是這倆人一前一後分散在這人的左右,開始插秧。
插秧快是拿秧把和甩秧的速度也得快,前面這個快速抓起秧把,“唰唰唰”如小雞吃米,插完又迅速拿來一把,并随手将多餘的扔入下行。他是有意整人的,扔秧把的時候故意用了點兒力,直接扔到靠三行。,主要是防人偷盜,算是一個防衛措施。
隊長也有隊長的難處,又要開會、又要管理分工,幹活的時間自然就少了,這讓喜歡滑頭的又得了借口,賴在田頭喊着口号:“隊長帶頭!社員加油!”
後來上面也知曉了其中的弊端,将生産隊改互助組責任分包了,可還是幹的幹,不幹的依然耍滑。互助組實行沒到兩年,幹脆大包幹了!直接承包到戶、責任到人,這下勤快的人就有了用武之地了!偷機狡猾的隻能啃自己,不得不賣力苦幹了。
承包責任制讓人們解放了勞動力,忙的時候拼點命,閑的時候就輕松了不少,有的開始出門賺外塊了!這在土改年代就是投機倒把了,都綁在家裡邊,窮死也不做奸商。
孩子們記得生産隊,應該是忘不了那一年一度的大攏飯吧?(大攏飯:那是秋收結束,生産隊為犒勞大家一季的辛苦,買肉宰鵝,集體辦上幾大桌,全村人拖家帶口,狠吃一頓。)因為那時候過年也不見二斤肉,大人們總是一路騙:到了端午就說中秋給買肉吃,過了中秋又說重陽給,把這些小孩饞得就差一口能吞下一頭牛了!
小如雲看大人們喝酒喝得有滋有味,以為是糖水呢!趁大人們不注意,也拿來喝,一杯喝下、暈暈乎乎地晃着小腦袋,她爸媽這回不但沒斥責還高興呢:“我姑姑會喝酒了!女伢子是納酒壇,隻有她自己會喝酒了,才記得給你買。”
那時候家家都那樣,大人們也很無,祖輩還傳下來一套順口溜,叫:“年好過節難挨,過了重陽得還債。”
還有什麼“過了三天年,還是原還原;過了十四五,還是一樣苦。”幾毛錢的壓歲錢過完三天年就被大人騙走,這幫孩子隻好看着貨郎大叔貨架裡的二分糖塊,舔舔流出嘴唇外的口水,聽一聽撥浪鼓“啵咚啵咚”的聲音,解解眼饞、飽飽耳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