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隻有蔥姜鹽,白水炖了一個多時辰的豬雜,此時已經香糯軟爛,輕輕一咬就在嘴裡爛了。
木柴都是兒子一根根砍了背回來的,尋常做飯她可舍不得這麼用。
可豬雜不炖軟爛的話,嚼在嘴裡跟牛皮似的嚼不動,風味會大打折扣。
芬娘用雜合面摻了一點點白面,做成餅子貼在鍋邊兒跟豬雜一起蒸。
鏟下來後面帶着一層焦黃的脆殼,面食的香味兒瞬間讓肉香味兒提升了一個層次。
一家子吃的連說話的功夫都沒了,一手握着餅子,一手急急忙忙的往嘴裡送肉。
吃的嘴角滴滴答答的往下淌油水。
太爺爺享受的眯縫起眼睛,慢吞吞的嚼着豬雜。
老二端着碗呼噜呼噜一頓往嘴裡招呼,筷子根本停不下來。
老三連闆凳都不坐了,要不是芬娘攔着,他都想抱着肉盆子吃。
卓靈更是吃的眼睛都直了。
沒想到同是一口鍋炖出來的,豬雜分部位,口感香味兒不同。
豬腸子就又軟又爛,特有的油脂香比肉香味兒更絕。
豬肺有很多洞洞,吸滿了湯汁,一咬一包湯水,口感咯吱咯吱的。
豬肚軟中帶韌,沒什麼特别,就是肉湯的味道。
沒想到最好吃的竟然是鍋貼餅子!
上面軟乎乎,背面焦脆噴香,蘸上肉湯咬一口香的她想在地上打滾兒。
不得不說,娘的手藝可真好!
正吃的熱鬧,小虎抱着一隻大海碗,咬着手指頭出現在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