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轉過身,目光清澈而堅定地迎向劉長河審視的眼神:
“劉總工,我知道您的顧慮。”
“發動機喘振裕度不足、高空推力陡降、結構在高過載下的金屬疲勞…這些痛點,哪一個不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正因如此,小修小補隻是飲鸩止渴。”
“我們必須從根子上,給殲8的發動機換一套全新的‘血脈’和‘筋骨’!”
他拿起桌上一份剛剛完成的、墨迹未幹的子系統優化方案,遞了過去,然後自信地說道:
“您看看這個進氣道和發動機艙的協同優化設計,還有全新的全權限數字控制系統(fadec)架構,能否解決您最擔心的喘振和推力響應問題?”
“呃?”
劉長河接過圖紙。
一開始還有些不屑。
但隻掃了幾眼,眼神便從懷疑轉為震驚。
然後,他扶了扶眼鏡,幾乎是屏住呼吸,逐行逐句地審閱起來。
圖紙上那些精妙的氣流控制方案、傳感器布局和冗餘度極高的控制邏輯,猶如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他心中困擾多年的技術死結。
圖紙邊緣,一行小字注解尤為醒目:
“基于實時氣流參數預測,動态調整導葉角度與燃油供給,将喘振邊界拓寬15以上。”
他猛地擡起頭,看向李小川的目光充滿了難以置信的灼熱:“這…這控制邏輯是怎麼想出來的?”
“太精妙了!拓寬15…這簡直是質的飛躍!”
李小川隻是淡然一笑。
他轉身走向那架沉默的殲-8,手掌再次貼上冰冷的機身,感受着那鋼鐵軀殼下亟待煥發的磅礴力量。
而腦海深處,星際軍工系統将無數模拟推演的結果、材料性能的極限、加工精度的要求,無聲地傳遞給他。
征服了這群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之後,李小川雷厲風行,開始安排任務。
這一次,他不僅要解決“痼疾”,更要賦予“八爺”睥睨蒼穹的嶄新生命。
時間在争分奪秒中流逝。
巨大的機庫變成了前沿科技的熔爐,晝夜燈火通明。
李小川如同一位技藝通神的大匠,穿梭在各個關鍵工位之間。
而那位空軍上将張衛國同志,則也如同跟屁蟲一般,跟在李小川的身後,以實際行動無聲地支持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