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還是李世民說服了房玄齡與魏徵,隻要能通過省試,就能入朝為官。
如此一來,等于是李世民今日提出的科舉改革措施,被兩人全盤接受。
不過,房玄齡與魏徵建議,時間倉促,本年的科考近在眼前,穩妥起見,科考制度先維持不變,等下一年再推行新制度。
對此,李世民表示認可。
三人商議完畢之後,房玄齡與魏徵告退離去。
接下來,就是他們兩人在政事堂召集中書省與門下省的核心官員議事。
達成一緻後,中書省就會拟出初稿,上報給李世民。
隻要李世民同意,改革科舉制度的旨意,就會正式對外公布。
看着房玄齡與魏徵離去的背影,李世民眼中浮現出滿意之色。
今日的結果,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一方面,李逸提出的這些改革科舉制度的措施,有理有據,于國有利,外人很難找到正大光明的反對理由。
另一方面,也與房玄齡與魏徵這兩人有關。
魏徵雖然出身巨鹿魏氏,祖上曾為北齊名門望族,不過在連續的改朝換代後,魏氏家族早已淪落成為了寒門。
并且,魏徵這個人,性情直爽,一心為國,隻要是他認為對國家有利的事,就不會反對。
至于房玄齡,雖然出身山東士族,但李世民知道,房玄齡大體上來說,還是忠心為國識大局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改革科舉制度,讓科舉變得更公平公正,對山東士族是有利的。
在現如今的朝堂上,關隴門閥與山東士族是兩股最重要的勢力。
而相對而言,關隴門閥在大唐立國過程中有着更大的功勞,故而在朝堂上有着更高的地位,壓着山東士族。
對此,山東士族很不滿意。
在山東士族眼中,關隴門閥沒文化、沒底蘊,隻是因為亂世軍功才得以崛起,完全無法與他們相提并論。
所以,山東士族一直是看不上關隴門閥的,自然很不樂意在朝堂上被關隴門閥騎在頭上,一直想要在朝堂上謀求更大發展。
對于這兩股勢力之間的沖突矛盾,李世民心中一清二楚。
他也一直在利用山東士族在朝堂上制衡關隴門閥。
就像這一次的科舉制度改革,李世民笃定房玄齡一定不會強力反對,因為他知道這對山東士族是一個機會。
山東士族屬于文化世家,普遍重視教育,家學底蘊十分深厚。
按照李逸昨日的說法,公平考試,這些家族的子弟,也極大概率強過其他人,包括關隴門閥的子弟。
因此,科舉擴招,讓科舉考試更加公平,對山東士族來說,是利大于弊的。
當然,李世民來說,他是不會讓山東士族通過科舉在朝廷上快速膨脹的。
不論是關隴門閥,還是山東士族,都是能夠威脅皇權的勢力,都要被打壓才行。
扶持寒門,才是李世民的真正目的。
而從李逸那裡獲得的活字印刷術,就是他手中用來對付門閥世家的大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