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2頁)

大唐在别的方向,還有西突厥與高麗要處理,這需要投入兵力。

尤其是這兩者還暗中有勾結,威脅着大唐邊境。

如果大唐長期投入大量兵力掌控吐谷渾與吐蕃對峙,必然會影響其它方向的投入。

并且,這種對付吐蕃的方式太被動了,吐蕃軍隊隻要不離開吐蕃高原,大唐就拿吐蕃沒辦法。

而反觀吐蕃,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失敗無數次,隻要成功一次就能大收獲。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有長遠考慮。

他有信心在自己統治大唐期間,絕對能将吐蕃牢牢壓制在吐蕃高原,不讓其有走出高原發展壯大的機會。

但後世的大唐帝王能做到嗎?

李世民不知道。

如果能做到,那吐蕃就不會威脅到大唐。

可如果後世的大唐皇帝做不到,那麼按照“吐蕃威脅論”的分析,吐蕃就将走出高原,成為大唐最可怕、最難纏的敵人。

假如李逸知道李世民此時的心中所想,一定會告訴李世民,大唐的下一任皇帝李治就沒做到。

在李治時期,吐蕃在大非川之戰中重創唐軍,送給了大唐自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

并且,這一戰之後,吐蕃徹底吞并吐谷渾,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從此開啟與大唐兩百多年的争鬥。

總之,在李世民心中,應對吐蕃威脅最理想的辦法,還是攻上吐蕃高原,将吐蕃徹底覆滅,這樣才叫一了百了,永絕後患!

但是吧,高原反應确實是個難纏的問題。

侯君集已經帶着大唐将士,用一場慘敗證明了高原反應的可怕。

所以,他雖然内心不覺得将吐蕃堵在高原不讓其出來是最好的辦法,但眼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怎麼會存在高原反應這種怪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