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根據臣的判斷,距離這一天不遠了。”
如果李逸聽到祿東贊這一番話,肯定會直呼大預言家,對祿東贊這個吐蕃首席文臣表示佩服。
因為李逸知道,未來的曆史發展還真是這樣。
再過不到三年,大唐與吐蕃爆發松州之戰。
戰後,大唐在擊敗吐蕃之後,同意與吐蕃言和,并答應将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幹布。
一方面是發現吐蕃沒有大唐想象中的那麼弱,另一方确實是想要擺脫吐蕃在西線的掣肘,集中精力對北方的薛延陀和西北的西突厥用兵。
聽完祿東贊的這一番話,松贊幹布陷入了沉思之中。
按照常理來說,祿東贊的分析很對。
他與祿東贊原來分析過大局勢,大唐的戰略重點是北方,對西部并不重視,這為吐蕃的發展提供了好時機。
但問題是,大唐軍隊這一次沒有像他預想的那樣撤軍,反而是一直駐紮在了吐谷渾。
還有,吐蕃侵吞吐谷渾西部一事,做得很隐秘,還有吐谷渾的人作掩護,怎麼就被大唐發現了呢?
不僅如此,大唐軍隊在把他們吐蕃的軍隊趕出吐谷渾西部地區之後,還一副不依不饒的姿态,窮追不舍殺入了吐蕃高原地區。
這種出乎他預料之外的情況,讓松贊幹布本能地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
他有一種直覺,也許大唐開始重視其西部地區了。
或者說,大唐盯上他的吐蕃了。
真要這樣的話,對吐蕃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啊。
在心中衡量利益得失之後,松贊幹布心中做出了決定。
“你此去長安,打探一下大唐對周邊國家的态度,是不是還像之前一樣更重視北方而忽視西方?”
“還有,大唐對我吐蕃的看法,有沒有什麼改變?”
松贊幹布沉聲對祿東贊說道。
祿東贊是個聰明人,聽松贊幹布這麼一說,他便理解到了松贊幹布話中的意思。
“贊普的意思,大唐有可能已經把我吐蕃視為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