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1頁)

餘宏壓下心中的激動,找到一台看上去還能用的c620車床,旁邊還有幾台沖壓機,還有焊接設備,散落着一些模具和夾具。

他走上前,拉動操縱杆,接通電源,車床發出一陣沉悶的嗡嗡聲,主軸緩慢地轉動起來。

好在車床雖然老舊,但核心功能還在。

這些設備,制造六七十年代的107火箭炮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更别提他腦子裡那些領先時代的設計了。

但眼下,他别無選擇,隻能螺蛳殼裡做道場,在這些老舊設備的基礎上,将腦海中的藍圖變為現實。

第一步,就是解決107火箭炮那感人至深的射擊精度問題。

原版的107火箭炮,精度差是出了名的,彈道散布極大,與其說是精确打擊,不如說是天女散花。

戰場上,隻能依靠多門火炮短時間傾瀉大量彈藥,形成火力覆蓋,來彌補單發命中率的不足。

這種打法,在未來越來越複雜的戰場環境下,生存能力堪憂,而且浪費彈藥。

餘宏的目标,是讓改進後的107火箭炮,擁有指哪打哪的本事!

關鍵在于尾翼!

火箭彈飛行時的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尾翼的設計。

傳統的107火箭炮尾翼設計簡單粗暴,基本沒怎麼考慮氣動效率。

但沒有風洞,這是眼下最大的難題。

他現在沒那個條件。

“隻能用有限元分析法,進行數值模拟了。”

餘宏自言自語。

他回到辦公室,從抽屜裡翻出幾張發黃的繪圖紙和一支鉛筆。

憑借系統賦予的知識和後世的經驗,他開始在紙上勾勒火箭彈尾翼的二維截面圖。

他設定了不同的攻角、氣流速度和彈體旋轉狀态下的邊界條件,将尾翼表面劃分為無數個微小的單元格。

然後,依據流體力學的基本方程,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對每一個單元格的氣流參數,如壓力、速度、密度進行疊代計算。

這個過程枯燥而繁瑣,需要極大的耐心和計算量。

餘宏全神貫注,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鉛筆在紙上飛快移動,寫下一個個參數和公式。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通過對不同尾翼翼型、翼面弧度、安裝角度組合進行反複的計算和比較,分析其升力系數、阻力系數以及壓力中心位置的變化。

他要找到一個能夠在亞音速和跨音速飛行階段,都能提供足夠穩定力矩,同時将氣動阻力降到最低的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