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冗餘設計,所有的指令響應,完全找不到任何瑕疵!”
“剩下的就是把它裝上飛機,飛上天去看看了。”
西蒙洛夫下了最終結論:
“但從地面測試來看,它已經成功了。”
餘宏平靜地點了點頭。
電傳飛控這個核心難題,算是攻克了。
他轉身走向不遠處的另一個被嚴密保護的測試間。
那裡,一台散發金屬冷光的複雜機器靜靜矗立。
各種傳感器的線路連接着一旁的控制台,屏幕上顯示着一排排數據。
渦前溫度、推力曲線、油耗比、加力燃燒穩定性
這是他這段時間的另一項核心成果,那台第四代航空發動機樣機。
所有的測試指标,全部達标,甚至在某些關鍵數據上,已經超過了他腦海裡後世f-22那台f119發動機的早期型号。
這兩項技術的完成,意味着隻要餘宏願意,他立刻就能整合出現有技術,設計出一款性能足以輕松碾壓鷹醬現役f-15和f-16的三代半戰鬥機。
甚至,那些在研發航發和飛控過程中衍生的副産品,比如定向凝固技術、高精度流體控制模塊等等,完全可以立刻用于改造升級現有的煤炭發電站鍋爐,乃至直接興建全新的大型燃氣輪機發電站。
這些都是能深刻改變國家能源結構的龐大工程。
這些都需要盡快整理成報告,呈送給石總長和内相,以便納入國家下一步的五年計劃。
除此之外,他還冒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手裡這些技術太超前了,他可以将其中的某些技術簡化降級,用來快速打造一些當前急需,又不會花費太多資源的新型軍事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