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句浮于表面的頌揚套話,沒有半分因涉及當地“納稅大戶”而和稀泥的委婉回避。
林夕的筆不隻是書寫,分明是穿透了某種慣常的遮蔽,用鋒利如刃的文字镌刻着真相的艱難印記。
“行,”江昭甯斬釘截鐵,“就要他了!”
劉志剛怔住,那份擔憂急切地想要溢出口:“江書記,他那性子——”
“若身邊人隻知唯唯諾諾、報喜不報憂,當領導的,耳聾目盲,想不犯官僚主義都難!”江昭甯的聲音并不高亢,字句卻沉實有力。
一個秘書,或者說聯絡員,如果隻會察言觀色、報喜不報憂,會是什麼局面?
領導就成了坐在井底的青蛙,聽到的都是過濾後的贊歌,看到的都是粉飾過的太平。
長此以往,閉目塞聽,脫離實際,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必然滋生蔓延。
錯誤的決策,往往就源于信息的失真和反饋渠道的堵塞。
這樣的“應聲蟲”,對工作,對事業,有百害而無一利!
他需要的,不是一個隻會執行命令的傳聲筒,而是一個有思想、有原則、敢于直言的夥伴。
一個能在自己可能偏離軌道時,敢于站出來拉一把的人。
一個能在衆人皆醉時,保持清醒、提供不同視角的人。
一個能基于事實和原則,而非僅僅基于領導好惡來思考問題的人。
秘書之于領導,不僅僅是服務者,更應該是诤友!是工作上的“淨友”和“警哨”。
林夕的“犟”,在江昭甯看來,恰恰是“有風骨”“有原則”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