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2頁)

他頓時來了精神,準備想法子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燒鍋爐了。

但這個需要鐵皮爐子,最好還是不鏽鋼的,這個年代,鐵制品太容易生鏽了,用這種材質弄水,不太合适。

想了想,用粗陶缸、瓦罐這種耐高溫,且不漏水的裝置,反而更合适,能就地取材,不用四處尋找材料。

蔡家走的時候,留下了兩口小水缸,反正閑置着也沒有用,正好拿來做試驗。

當即去後院的地方,取了一撮箕的黃泥,再混合一些碎麥稭,石灰等。

在炕頭靠近主煙道的位置,把這個小水缸埋進去,底部弄上一些幹沙土隔熱,避免容器因局部過熱開裂。

睡前在罐中裝滿冷水,用石闆蓋住。

燒炕時炕體升溫,熱氣順着煙道從這個罐子周圍經過,次日清晨水溫就算沒有很燙,但也能有個二三十度,足夠洗臉、洗腳。

主要還是這個設備限制,材料比較簡陋,隻能達到這樣的标準。

這是放在房間裡的取熱水方法,還有一個水缸則放到竈房裡。

這個竈房和火炕隻一牆之隔,牆面的溫度其實挺高的。

這個地方的竈台,一般是雙眼竈,也有的家中養牲口的,為了給牲口弄飼料,會砌三眼竈台。

那口小水缸還是有些大了,量體裁衣的将其削減成半缸。

在主竈眼旁邊,不影響添柴和煮飯的位置,用磚塊砌一個高10-15厘米的“小台子”,台面與竈膛側壁距離5-8厘米,既靠近火焰輻射熱,又避免直接接觸明火導緻罐體開裂。

煮飯時,火焰和高溫煙氣會加熱陶罐,竈火越旺,水溫升得越快,20分鐘左右可達到熱燙的程度。

罐口蓋一塊陶蓋,減少熱量蒸發。

而為了讓這個熱水能長時間保持溫度,還需要用棉絮裹緊這個陶缸,再用厚厚的黃泥,将其外面都覆蓋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