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館内。
李承乾的“三司”體系,已經如同一台精密的機器,開始高效地運轉。
馬周的參謀司,源源不斷地,将大唐各地的民生、經濟、乃至官場秘聞,彙總分析,呈于案前。
李綱的執行司,将太子的每一道命令,都轉化為具體的政令,有條不紊地推行下去。
而内衛司,則像一團無形的陰影,籠罩在長安城的上空,監視着所有潛在的敵人。
這一日,馬周将一份剛剛拟好的奏疏,恭敬地呈送給了李承乾。
奏疏的标題,正是——《請旨東征疏》。
其内容,與李承乾之前所謀劃的,一般無二。
先是痛陳高句麗屢犯邊境之罪,再是彰顯大唐國庫充盈、兵強馬壯之威,最後,以太子之名,懇請陛下恩準,由東宮自籌錢糧,組建“東征先鋒營”,為大唐開疆拓土,掃平蠻夷。
整篇奏疏,辭藻華麗,氣勢磅礴,充滿了“忠君愛國”的赫赫大義。
“殿下,”馬周沉聲說道,“此疏一上,必将震動朝野。以軍功立威,本是皇子固本之良策。”
“但您此舉,是要‘自建一軍’,這已觸及君王之大忌。陛下他會同意嗎?”
李承乾看着那份奏疏,眼中閃過一絲深邃的光芒。
“他會的。”
李承乾站起身,緩緩分析道:
“其一,高句麗,乃是父皇心中,一根拔不掉的刺。前隋三征高句麗,皆是慘敗而歸,損兵折将,國力耗盡,最終導緻亡國。”
“父皇他,雄才大略,一生自比秦皇漢武,他又豈會容忍,這區區蠻夷,在他眼皮子底下,耀武揚威?”
“征高句麗,是父皇遲早要做的事。孤,不過是提前,将這個議題,擺在了他的面前。”
“其二,此戰,最大的難題,并非是軍事,而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