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組連環畫,名叫《大唐仁義之師》。
畫中描繪了大唐的繁華與富庶。長安城裡,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
緊接着,畫風一轉,是唐軍太子李承乾,在看到遼東百姓被欺淩後,悲憤交加,誓師東征的場面。
畫中唐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甚至還有唐軍士兵,将自己的口糧,分給高句麗饑民的場景。
畫的最後一格,是太子李承乾,親自為一名受傷的高句麗平民,包紮傷口。他的臉上,帶着溫和而悲憫的笑容。
第三組,也是最緻命的一組連環畫,名叫《投降之後》。
畫中描繪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左邊一欄,是“抵抗者”的下場:城破之後,負隅頑抗的士兵,被當場斬首;他們的家人,被貶為奴隸,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
而右邊一欄,則是“投降者”的未來:主動放下武器的士兵,不僅沒有被殺,反而,在唐軍的組織下,參與戰後重建,每天,都能領到足夠全家糊口的飯!他們的孩子,甚至還有機會進入唐軍開辦的“學堂”,學習識字!
分化!
瓦解!
攻心為上!
李承乾,用這種超越了整個時代的“宣傳”手段,将他想要傳遞的信息,以一種最直觀、最簡單、最無法阻擋的方式,精準地投送到了平壤城每一個人的心中!
他要瓦解的,不是平壤的城牆。
而是平壤城内那早已不堪一擊的民心!
“妖術!這是唐人的妖術!”
淵蓋蘇文,看着城内,那些因為撿到了傳單,而開始交頭接耳,眼神閃爍的士兵和百姓,氣得渾身發抖,狀若瘋魔!
他下令,全城搜捕,凡私藏傳單者,一律處死!
一時間,平壤城内,風聲鶴唳,血流成河。
然而他越是高壓,城内的恐慌和不滿,便越是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