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一直仿佛“置身事外”的太子李承乾,終于緩緩地從隊列中,走了出來。
他“噗通”一聲,跪倒在地。
臉上帶着恰到好處的,“惶恐”與“自責”。
“父皇!”
“兒臣兒臣,有罪!”
“兒臣,不該,沉迷道藏,以緻讓漢王皇叔,與吳王三弟,對我那淺薄的‘格物之學’,産生了如此巨大的誤會!”
“兒臣,所謂的‘點石成金’,不過是利用‘水銀’與‘白銅’,所進行的一種,障眼法般的‘煉金術’,其所得,乃是‘僞金’,非是真金!”
“而那所謂的‘泰山求寶’,更是兒臣在解讀古籍之時,斷章取義,所産生的荒唐的臆想!當不得真!當不得真啊!”
“此事,皆因兒臣一人而起!與漢王皇叔、吳王三弟,皆無關系!”
“懇請父皇,降罪于兒臣一人!切莫因此等荒唐之事,而亂了朝綱,動搖了國本啊!”
漂亮!
實在是,太漂亮了!
他,在最關鍵的時刻,主動站了出來!
将所有的“罪責”,都攬到了自己身上!
将自己,塑造成了一個,無心之失,卻勇于承擔責任的“聖賢”形象!
他不僅給了,李恪和那些宗室,一個可以下的台階!
更是給了他父皇李世民,一個可以名正言順地,結束這場鬧劇的完美借口!
用一種最“仁德”的方式,輕而易舉地,就将這場由他親手掀起的滔天巨浪,給撫平了。
李世民,看着跪在地上,那個将一切都算計到了極緻的兒子。
心中,隻剩下無盡的疲憊。
而長孫無忌,則在旁邊,看得渾身冰涼。
太子從一開始,要的就不是什麼“寶藏”。
他要的,是借着這場,荒唐的“鬧劇”,來當着滿朝文武的面,徹底地摧毀,吳王李恪,在宗室和朝堂之上,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所有威望!
從今天起,李恪将永遠背上一個,“輕信妖言,蠱惑君父”的污點。
再也不可能,對太子的儲位,構成任何威脅了。
看似荒唐的“煉金”鬧劇。
最終,卻演變成了太子李承乾,對他所有政敵的一次,“不痛不癢”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