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頁)

所以不少小學念完了就在家裡閑晃,又或者挂了個初中生名頭的街溜子到處都是。

因此也算是強制要求了,出嫁的女兒不算,每家隻能留一個孩子在身邊,剩下的無病殘,無工作的都要下鄉去當知青。

要說這政策剛開始的時候,那些年輕人受到号召鼓勵都熱血上頭搶着報名,甚至是哪裡偏遠報哪裡,搶着去開荒。

可到如今實行了這麼多年,城裡情況沒改善,有機會回來的寥寥無幾。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知青跟家裡的通信訴苦以及各個方面得到的消息。

所有人就覺着下鄉就是去遭罪的,政策沒有變化之前誰都不知道去了還能不能回來。

那種一眼望不到頭的絕望像是給現在年輕人豎立的大山,如今誰還有當年的熱血了?

所以城裡符合下鄉條件的人,就想盡各種辦法想要留下。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能有一份工作,這樣就可以不用去了。

但一個蘿蔔一個坑,工作都跟皇位似的一代傳一代,哪是那麼好找的?

李家孩子在這個年代不算多,兩個姐姐加他一共才三個。

兩個姐姐不但都有了工作,還都嫁人了,剩下他一個就沒有要下鄉的煩惱,而且他可以随時接他爸李有貴的班。

不過想着他爸李有貴如今正壯年,現在就退休沒有錢拿太不劃算。

而李骁上個月才滿十八,還年輕着,以後在慢慢想辦法找機會也來得及。

隻不過李骁不急,有人着急。

李骁家住在鋼鐵廠家屬大院裡,他有個鄰居叫曲秀秀,兩人差不多是一塊長大的。

曲秀秀家裡挺困難,兄弟姐妹多,上頭不光有兩個哥哥,下面還有兩個妹妹。

曲家老大接了他爸的班進了鋼鐵廠,曲家老二是花錢找人買了一個百貨商場看庫房的崗位。

輪到曲秀秀,是既沒有工作了,家裡也沒有錢了,而她也夠年紀必須去。

于是曲秀秀就把主意打到了李骁身上,想讓李骁幫她搞個工作留在城裡。

買個工作最少要大幾百,還可遇不可求。

李骁一個不上班又不上學的街溜子,兜裡頂天能有個塊八毛的,哪裡有錢給曲秀秀買工作?

所以曲秀秀就想出個辦法,鼓動李骁接李有貴的班兒,或者他姐姐的班,然後再轉給她。

按理說,這種荒唐的要求是個正常人都不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