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玺正面,李斯以精妙絕倫的蟲鳥篆,刻下“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這八個字由玉工孫壽精心雕刻,字體古樸大氣,筆畫之間透着一股威嚴與神秘。
其寓意深刻,意味着皇帝的權力是上天賦予的,隻要擁有傳國玉玺,國運便會長久昌盛,象征着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天命所歸。從此,傳國玉玺成為了皇權的象征,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擁有統治天下的正統地位;
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政權的合法性将受到質疑。它成為了曆代帝王夢寐以求的至寶,承載着無數人的野心與欲望。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公元前207年,劉邦率領浩浩蕩蕩的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鹹陽。
秦王子嬰面對來勢洶洶的起義軍,深知秦朝氣數已盡,無力回天。他隻能素車白馬,系頸以組,手捧傳國玉玺,出城向劉邦投降。從此,傳國玉玺便落入了劉邦手中,成為了漢朝的傳國之寶,開啟了在漢朝代代相傳的曆程。
在漢朝的數百年間,傳國玉玺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宮廷鬥争和曆史變遷。它曆經文景之治的繁榮昌盛,見證了漢武帝北擊匈奴的雄才大略,也目睹了外戚專權的混亂局面。
每一位皇帝登基,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将傳國玉玺捧在手中,向天下宣告自己的正統地位。它始終被視為漢朝皇權的象征,受到曆代皇帝的珍視和守護,是皇宮中最珍貴的寶物,被嚴密保護在深宮之中,隻有在重大場合才會亮相。
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專權,野心勃勃的他妄圖篡奪皇位。公元9年,王莽終于按捺不住,逼迫年僅九歲的漢平帝禅位,建立新朝。
他派人向太皇太後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玺。王政君對王莽的篡位行為義憤填膺,怒不可遏,她深知傳國玉玺的意義重大,絕不能輕易落入王莽手中。
在極度憤怒之下,王政君将傳國玉玺狠狠摔在地上,隻聽“啪”的一聲脆響,傳國玉玺崩碎了一角。後來,王莽為了讓玉玺恢複完整,命能工巧匠用黃金将缺角補上,這便是傳國玉玺“金鑲玉”的由來。
新朝滅亡後,傳國玉玺幾經輾轉,又落入了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中,繼續作為漢朝的象征傳承下去,見證着東漢王朝的興衰沉浮。
東漢末年,天下再次陷入動蕩之中。董卓之亂時,洛陽城内一片混亂,戰火紛飛,生靈塗炭。傳國玉玺也在這混亂的局勢中失蹤,仿佛消失在了曆史的迷霧之中。
直到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在清理戰場時,他的士兵在一口枯井中意外發現了傳國玉玺。孫堅認為這是天命所歸,是上天賜予他成就霸業的征兆,便将其秘藏起來。
然而,此事很快被袁術得知。袁術野心勃勃,對傳國玉玺觊觎已久,他扣留了孫堅的夫人,以此要挾孫堅,強行奪走了傳國玉玺。袁術得到傳國玉玺後,自以為得到了天命的認可,公然稱帝。
但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滿,很快便衆叛親離,在絕望中死去。傳國玉玺又落入了曹操手中,随後被曹魏政權繼承,成為曹魏皇權的象征,在三國亂世中繼續流轉。
此後,傳國玉玺在曆史的長河中繼續漂泊,曆經了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等多個朝代的更疊。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它成為了各路諸侯争奪的焦點,無數人為了它不惜發動戰争,流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