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第4頁)

  等到了莆村,滿寶幾個基本上插不上話了,因為各家已經定下了要佃租的田畝數,連地都分好了。

  朝廷的職田規劃得特别方正,一畝就是一畝,這樣每有官員要替換時,再重新分配職田就要容易得多,數着塊數就行,哪兒來的那麼多人力物力還給你重新測量一遍?

  當然,這樣是挺快速的,但弊端也是肉眼看得見的,職田很容易被侵奪,有的職田種着種着就沒了,就是因為一些大官兒在分配到職田後會出錢把分布在職田中間或周圍的私田買下,然後種着種着,他家的私田就越來越多,職田就越來越少。

  過個幾年或十幾年,官員外放,或者緻仕,再或者因為别的原因不分這塊職田了,戶部來收回時就發現職田縮水了大半或是直接就沒了。

  此時戶部就有兩條路走,一條是眼睛裡不揉沙子,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和問責一大批戶部官吏的代價将這批職田找回來,然後牽扯出更多的事兒;

  再一條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上報因為各種天災人禍,職田被毀,需要重新勘選新的職田。

  天真浪漫的滿寶白善幾個坐在村裡搬出來的椅子上,一邊蓋章确定佃租合同,一邊聽鄉民們說起他們十幾年前為什麼會搬到這裡來。

  就是因為他們的地緊挨着一大塊職田,後來那一大塊職田變成了一位崔老爺的私田,然後他們的田地就被朝廷贖買去當了職田,而衙門買了他們的地去當職田後卻不願意讓他們佃租。

  有一個老人悄悄的道:“裡長說,官老爺們不讓我們種,是怕我們在那兒鬧事,所以就把我們遷到這兒來了。”

  滿寶和白善白二郎對視一眼,總算明白了一些書上為什麼直接點明了,戰争的起始都是因為土地兼并嚴重,農民活不下去後才造反的。

  這才是本朝的第二代呢,就已經有人侵占了大量的職田,再下去,豈不是要明目張膽的圈占良民土地了?

  白善皺緊了眉頭。

  殷或和劉煥顯然沒看過那些書,對他們仨的心有靈犀不了解,他們隻覺得震撼。

  殷或道:“這有違律法吧,劉煥,你祖父竟也不管嗎?”

  他祖父是戶部尚書。

  劉煥漲紅了臉問道:“姓崔?難道是崔氏?”

  殷或就不說話了,崔氏是名門望族,最要緊的是,他家的姻親遍布朝野,遠的不說,坐在他面前的劉煥,他有個堂叔娶的就是崔氏的女兒。

  朝中的魏知魏大人,他的長媳也出自崔氏,還有楊學兄的妻室、韓尚書和陳國公家都有一個兒媳婦出自崔氏,這還是青中年一輩,更别說老一輩了。

  各家盤根錯節的關系更是沒法兒說,殷或的祖母,她娘家一個嫂子也出自崔氏。

  所以,就是殷或本人,見到崔家的人,也得論着關系叫一聲表兄弟或表叔之類的。

  可以說,崔氏是真正的靠着姻親連接起了整個朝堂。

  殷或因為體弱沒有背氏族志,但也是看過的,加上家裡有六個姐姐,京城的這些關系他想不知道都難。

  更别說白善了,他可是把整本氏族志和白氏的族譜都背下來的人呢。

  對了,白氏也和崔氏聯絡有親。

  這麼一想,白善自己都驚呆了。

  滿寶聽說之後啧啧稱奇,道:“崔氏比我們鎮上的馬老爺家還厲害呢。”

第1647章

心機

  馬老爺是白馬關鎮上的人,他有九個閨女,隻有一個兒子。

  前年滿寶從益州城回家過年的時候偷聽到了一耳朵,說是白老爺想為他兒子求娶滿寶,原因是滿寶上頭有六個哥哥,不過老周頭嫌棄他家淨生閨女不生兒子,所以不太樂意。

  當時滿寶悄悄的聽着她嫂子們議論了好一通馬老爺家的事,據說因為他家有九個閨女,姻親就遍布了整個白馬關鎮,還有兩個閨女嫁到了羅江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