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第2頁)

  “這事兒得問劉太醫,這是劉太醫負責的。”

  唐縣令便轉身去找劉太醫,最後在一個小房間裡看到了劉太醫,他和萬太醫正湊在一起,手中捏着一根針小心的在火燭上煅燒,一股藥味兒散發出來,劉太醫靠近了些聞,輕聲道:“聞到了嗎,這是麝香吧?”

  “是麝香,”萬太醫蹙眉,“這可真夠狠的,竟然敢用麝香泡針。”

  劉太醫将燒紅的針浸泡在一小碟水中,等它完全冷下來以後将那一小碟水放到中間。

  兩個加起來有百歲的老人便趴在桌子上各用一個指頭沾了點兒水放在舌頭上品了品,倆人幾乎要把水給喝光了才慢慢琢磨出點兒味兒來,“還有當歸和三棱。”

  萬太醫補充道:“還有生南星。”

  唐縣令沒有立即上前,就站在門口看着。

  倆人将分辨出來的藥名寫在紙上,頭疼的道:“找了兩日才找出六味藥,我看肯定不止這一點兒。”

  劉太醫很光棍的道:“剩下的可不好找,什麼法子都用過了,隻能問泡藥的人了,不過就這些藥材也足夠了,都是活血化瘀,利水通瀉的藥材,給一個足月的孕婦用這樣的藥,不僅産婦危急,孩子就算是生下來恐怕也沒用了。”

  新生兒本來就極易夭折,用了這樣藥物的孩子,很大概率活不過洗三,就算真活下來了,恐怕不是個傻子,就是殷或那樣的身子。

  這法子太陰毒了。

  劉太醫和萬太醫都比較擅長兒科和婦人的疾病,因此都有些生氣。

  唐縣令見他們半響不說話,這才進屋去。

  劉太醫和萬太醫連忙起身行禮,然後将寫下來的藥方給他看,表示剩下的藥他們分辨不出來了,唐縣令要還想往更深處查,那就隻能另請高明了。

  當然,太醫院裡對這類藥最熟悉的兩位太醫都查不出來,找其他人估計更查不出了,不過對于唐縣令來說,有這六味藥也差不多了。

  唐縣令問:“依兩位太醫看,這針是在宮裡泡的,還是在宮外泡的?”

  劉太醫和萬太醫對視一眼後道:“就算是浸泡,這藥也得先熬過,要熬藥就會有藥味兒,按說,他們不敢在宮裡熬這樣的藥的。”

  萬太醫道:“可要是在外頭準備好,隻往宮裡送針也不太對。這針并不是浸泡過就有效的,想要紮針時藥氣入骨,那這針起碼要浸泡三天以上,還要更換藥物。”

  “除此外,針晾幹以後要在十二個時辰内用上,要不然,過了十二個時辰,這藥氣就淡了,效果也會減弱。”他道:“這針送到我們手上時,仔細的一聞還有藥味兒,炙烤過後藥味兒更濃,而今天我們換了一根針再炙烤,藥味兒就要淡一些了。”

  唐縣令明白過來了,“所以這針從晾幹到出現在周太醫的針袋裡應該不超過六個時辰。”

第1729章

  劉太醫道:“應該更短,因為太子妃是第一胎,就算發動了,離生産也還有需要一段不少的時間,為了确保這針效果更好,他們肯定要縮短這個這個時間的。”

  “但奇怪的是,就算是我們太醫,也是算不準太子妃到底什麼時間發動的。”劉太醫道:“我們隻能大緻算出一個番外,反正前後一旬左右的時間吧,我記得那天周太醫去看過太子妃後還來了一趟太醫院,蕭院正就問過太子妃的産期,當時周太醫說的也是,可能就這三五日之内。”

  “當天傍晚太子妃就覺得自己要生産,是突然去叫的周太醫,那些人是怎麼趕得這麼巧,手上正好有剛好晾幹的毒針替換進去?”

  唐縣令眯了眯眼睛,問道:“這宮裡就沒有一個地方熬了藥卻不會讓人生疑的地方?”

  “沒有。”劉太醫暗暗繃緊了脊背,戒備的道:“宮裡頭用藥,除了已經調制好的藥丸子,不然其他的藥都要從太醫院出,而像麝香這一類藥物,宮裡要用都非常嚴謹,别說這一兩月,就是這一年内都沒人用過。”

  萬太醫也道:“宮裡有陛下和皇後娘娘,還有幾位皇子和公主,防疫一向嚴格,若有宮人或嫔妃熬煮藥材,我們不會不知道的,宮裡所有的藥材都要從我們太醫院出的。”

  唐縣令笑道:“我自然是信得過兩位太醫的,但我還是想看一下太醫院這段時間的出藥記錄。”

  劉太醫和萬太醫對視一眼,應了一聲後道:“唐大人可以開一份手書,我們給院正批準過後就給你。”

  萬太醫問,“您要多長時間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