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便服侍太後歇下,然後才帶着周滿和明達離開。
站在宮殿門口的那條青石闆小路上,滿寶和明達一起低下了腦袋。
皇帝站在倆人面前,瞪瞪這個,又看看那個,也不知道該怪誰。
畢竟兩個孩子一開始都是好意,明達是孝順,周滿是向友之心,甭管成效如何,她的心也是好的,希望明達和皇後健康長壽是一個很美好的願望。
于是皇帝深吸一口氣,将怒氣壓下後不由在心裡悄悄的埋怨太後,周滿都說了對于神佛要信而不迷,母後怎麼就是不懂呢?
明達悄悄給滿寶使了一個眼色,讓她往後退了退,然後問道:“父皇,真的讓皇祖母去玄都觀嗎?”
“君無戲言,朕還能反悔嗎?”
可以是可以的,皇帝不要面子,再面對太後幾次責罵就可以了,反正朝臣這次肯定會站在皇帝這邊的。
然而皇帝在權衡之後還是決定履行承諾。
畢竟太後剛才表現得很想去,皇帝也不想太後帶着遺憾離開。
他覺得這也是孝順,但朝臣們顯然不這麼認為,不少大臣都上書表示反對。
連蕭院正都難得的上書,從太後的脈案說到現在的天氣問題,總之就是強烈反對太後出行。
不然出去出事了算誰的?
而朝臣反對的原因就更複雜了。
其實對于太後這半年來的迷信行為,不少朝臣心裡都有意見,不過是因為太後病重,是将死之人,而她用的又都是自己和皇帝的私房,所以才沒有發作。
但現在太後要親自拖着病體出宮,朝臣們積壓的不滿一下就爆發了。
連唐鶴和隔壁萬年縣的郭縣令都沒忍住上書表達了反對意見。
大家普遍認為,這事兒皇帝要付一半的責任,你以為你順從太後就是孝順嗎?
對太後身體不好的事兒,為人子女就應該盡到勸誡之責,你以為太後要星星你給星星就是孝順了嗎?
錯!
而且是大錯特錯,于是朝臣們先就着孝道引經據典的噴了皇帝一頓,然後再談到這段時間以來他們壓抑的不滿。
你以為你們皇帝一家進行的迷信活動是自己的私事嗎?
錯!
皇家無私事,尤其是涉及這種神佛信仰的事兒,作為無神論的魏知、老唐大人等不僅反對太後做寺廟和道觀的慈善和道場,更反對皇帝進行相關的活動。
他們認為今日之困局皇帝要付相當大的責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你們上位者上下嘴唇一碰就要去護國寺,去玄都觀裡燒香,卻不知道轉過身有多少普通民衆湧向寺廟和道觀。
而寺廟和道觀的香火一旺盛,必定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寺廟和道觀人手不夠要招人怎麼辦?
民衆覺得當和尚當道士有利可圖都跑去當和尚道士怎麼辦?
和尚道士借勢欺辱百姓怎麼辦?
這些問題你們皇家想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