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第6頁)

  滿寶看着坐在對面的智深認真的道:“而這其中,佛家是最不可能與統治萬民有利的。”

  智深沒想到她直接談論起政治來,見她如此笃定,便笑問,“這是為何?佛法奧妙,若萬民皆學佛法向善,世間不知要少多少災厄。”

  白善就幽幽地問道:“護國寺中的僧人沒有怨憎會、愛别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嗎?”

  智深愣了一下後道:“有的,便是貧僧也不能脫離這四苦。”

  “在寺中早晚誦經的僧人們尚且擺脫不了這四苦,更别說萬民了。”白善道:“既有這四苦,也擺脫不了生老病死,那該有的嫉妒、紛争也依舊不少,世間的災厄也不會因此減少。”

第2011章

贊賞

  “相反,若是萬民都向佛,誰還事生産呢?”滿寶可沒忘記他們為什麼會反對佛道大盛,她道:“佛門度牒不納丁稅,不繳賦捐,也無勞役,若是萬民向佛,邊關誰守?道路河道誰來修?水利怎麼辦?”

  白二郎道:“就是我讀書不怎麼好也知道,古來佛寺興盛之後王朝必多磨難。”

  這話就太誅心了,智深臉色不由肅然,“三位施主太過偏頗了,哪次佛寺興盛不正是王朝正盛時?”

  白善:“盛極必衰,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智深:“所以焉能将王朝衰亡歸于佛那王朝興盛也與佛寺無關了,”白善道:“既然佛寺不能于社稷有利,朝廷就不該偏向佛寺,陛下為朝廷之首,更不該有所偏向。”

  智深微微搖頭,“護國寺并沒有讓陛下偏向的意思,我佛隻是想引導萬民開智,引人心向善罷了。”

  白善微微一笑道:“大師高義,但我以為世間一切先從責任開始。便是僧人,他們也享受了國家安定,而佛寺能傳道也該得益于天下安定,若是亂世,還有誰能安然的上山來禮佛呢?”

  所以呢?

  白善卻沒有再往下說,而是反問道:“大師以為呢?”

  智深自然是認同的,盛世的确比亂世更好傳道。

  白善他們收下了智深的禮物,他還親自将三人送到山門,不少人都看到了。

  智深大師可不好見,三個少年能讓智深大師送到門下,大家還是挺驚訝的。

  “那不是周小大人嗎?”一起上朝,每個月都要見面的,想不認識都難。

  “那是明達公主的驸馬吧,旁邊那個是白公子?智深大師竟親自送他們到山門。”

  這樣的少年,大家看了少不得羨慕,“白家和周家的風水也不知道是怎麼擺的……”

  白善他們客氣有禮的和智深和尚告辭,轉身就回去。

  白二郎見他們急匆匆的,就問道:“回去幹嘛?”

  “寫折子,”白善道:“智深大師都認為佛寺和僧人也都應該對國家負責人了,雖然可能不行,但我們也可以提一提建議了。”

  白二郎:“……還真寫呀,那以後我們去玄都觀會不會被趕下來?還有回去以後守清觀主還樂意讓我們上山去拜天尊老爺嗎?”

  上的折子當然不可能隻針對佛寺的管理,道觀也會一起被提起的,不然搞得好像他們在針對佛家一樣。

  白善想了想後道:“還是應該要有一些優待的,我們回頭想一想。”

  但在讀過南北朝的曆史後,三人就沒少琢磨過現在越來越興盛的佛寺對國家的影響。

  就是莊先生都私底下說過,佛寺興盛無異于撬國庫的牆腳,現在還不顯,但再過二三十年,等入寺的僧人越來越多,修建的佛寺越多,占去的佛田更多時,稅賦肯定會大規模縮減,到時候國庫空虛,稅賦的壓力肯定要轉嫁到其他百姓身上。

  很多東西史書都不會點明,但幾人都不笨,讀史從來都不是讀的表面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