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5頁)

  曹國公當即道:“鎮北王勞苦功高,我等自不能拖他後腿。陛下,運糧役是兩全其美之策。再者,若是軍饷發不出來,恐怕會引起軍隊嘩變,因小失大。

  “即使有不妥之處,也該秋後再算。不該在此事扣押糧草和軍饷。”

  幾位勳貴紛紛表示贊同。

  戰場之事,他們是行家,比文官更有發言權。

  王首輔沉聲道:“陛下,此事得從長計議。”

  元景帝不理他,道:“諸位愛卿覺得呢?”

  見狀,諸公們紛紛松口,回禀道:“自當全力支持鎮北王。”

  陛下的傾向很明顯,他們多說無益。

  王黨的幾名骨幹悄悄給王首輔使眼色,讓他謹言,陛下對鎮北王有多信任,朝堂上下是有目共睹的。

  不然,當年也不會賜予鎮北王鎮國寶劍。

  元景帝看向魏淵:“魏愛卿,你是軍法大家,你是何看法?”

  王首輔立刻看向魏淵。

第九十七章

蘇家往事

  魏淵出列作揖,朗聲道:“無戰時,軍戶耕種軍田可自給自足。一旦戰事開啟,需朝廷調配糧草、軍需,此乃至理。”

  王首輔眯了眯眼,目光深沉的看着魏淵。

  褚相龍聞言,露出了笑容,在戰事方面,這群隻會動嘴皮子的讀書人,說一百句,也不如魏淵說一句。

  讨要來糧草和軍饷,他此行回京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半。

  左都禦史袁雄松了口氣,有些意外魏淵竟會支持他的計策,要知道如此一來,他就能避過科舉舞弊案的風波,置身事外。

  轉念一想,此事符合陛下心意,内有勳貴助陣,外有蠻族大軍“施壓”,屬于大勢所趨,就算是反對此事的諸公也看明白了形勢。

  豈料,魏淵話鋒一轉,說道:“不過,在此之前,微臣有件事要啟奏陛下。”

  衆人循聲看了過來。

  魏淵表情不變,對諸公的視線不加理會。

  元景帝道:“說。”

  “手底下的銅鑼在京城郊外發現一夥江湖人士死鬥,便上前喝止,誰知道人多一方非但沒有罷手,反而将圍殺之人斬首,逃之夭夭。”

  魏淵說的擲地有聲,仿佛事情真相就是他口中所言:“死者臨終前,高呼一聲‘北方有變’。”

  聽到魏淵的話,在場諸公,包括元景帝,臉色一變。

  褚相龍猛的扭過頭來,盯着魏淵,旋即又收回視線,不敢冒犯,梗着脖子道:

  “北方自然有變,蠻族四處劫掠,挑起戰端……”

  魏淵臉色平靜,“所以,蠻族在北方血屠三千裡,褚将軍一句燒殺劫掠便搪塞過去?”

  這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大驚失色,元景帝更是從大椅上起身,直勾勾的凝視着堂下的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