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第1頁)

  許七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保持着端杯的姿态,十幾秒後,開始書寫第二階段的案情。

  “事後,柴賢在湘州,乃至漳州境内,屢犯命案,專挑江湖人士下手,後波及百姓!

  “注:這不符合一個為了愛情弑父的嫌疑人的行為。”

  簡而言之,就是柴賢的作案動機,和後續在湘州興風作亂的舉動,是完全矛盾的,不合理的。

  這無外乎三種情況:

  “得出結論:柴賢的殺人動機可以推翻,并非為了愛情,另有原因;柴賢遭人陷害,此案另有隐情。”

  案情梳理完畢,許七安接着寫下兩個疑點:

  “小村莊殺人滅口的人是否為幕後真兇?”

  “在湘州連犯命案的目的是什麼?”

  許七安放下筆,仔細分析:

  “如果昨晚殺人滅口的是幕後之人,那麼他(她)完全有能力埋伏柴賢,将他鏟除。可幕後之人沒有這麼做,如果幕後之人是柴杏兒,不應該将柴賢除之而後快?”

  這裡又出現了矛盾。

  整個案子,有三處矛盾的地方,如果柴賢是兇手,那麼柴府兇殺案和後續的大肆殺戮案是相互矛盾的。

  基于這個矛盾,凸顯出了柴杏兒這個既得利益陷害柴賢的可能性。

  但昨晚小山村的滅門案,又一次與“柴杏兒是幕後兇手”這個推測發生了矛盾。

  第一階段的案情,柴府兇殺案,将嫌疑人鎖定為柴賢。

  第二階段的案情,湘州命案頻發,将嫌疑人鎖定為柴杏兒。

  第三階段的小村莊滅門案,又減輕了柴杏兒是幕後之人的嫌疑,讓案情變的更加撲朔迷離。

  “柴岚呢?柴岚去了哪裡?

  “假設,柴杏兒是幕後黑手,但小山村滅門案是柴岚幹的,那麼前面的推測就勉強可以成立,不用推翻。但柴岚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不能做這樣的推測,柴岚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也沒有與她相關的線索,冒然做出這樣的假設,隻會把我帶入死胡同。”

  分析到這裡,許七安隐約覺得哪裡不對勁。

  這是一個老偵探的直覺。

  許七安腰背後仰,靠在椅背,閉上眼睛,這個過程保持了十幾分鐘,他睜開眼,心裡已有答案。

  混亂!

  對,柴家案子最大的問題在于混亂,處處都有矛盾,但真正讓他意識到不對勁的,是動機!

  “所有的矛盾在于動機不合理。柴賢殺柴建元的動機不合理,小村莊滅門案的動機不合理,殺那麼多人隻為留下柴賢,動機同樣不合理。

  “給人的感覺就像大炮打蒼蠅,柴賢若是個癡情種子,肯為柴岚弑父,那麼隻要藏好柴岚,以此為人質,他就不會離開湘州。

  “所以,這個案子另有隐情,不是表面那麼簡單。

  “追本溯源,從柴家開始查起……”

  許七安抖手點燃紙張,讓它化作灰燼,随手丢入洗筆的青瓷小水缸,離開了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