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第4頁)

  并非缺銀子的問題,朝廷再怎麼拮據,也不至于辦不了春祭大典,委實是雍州的戰事令人焦心。

  距離洛玉衡渡劫已經過去八日,期間,雍州的戰事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悲壯”、“慘烈”來形容。

  首先是雲州軍奇襲浔州,城中兩萬守軍死的隻剩三千,前青州布政使,現雍州總兵楊恭在守城戰中斷了一臂,心蠱部飛獸騎全軍覆沒。

  浔州危難之際,許新年等遊走于防線上的軍隊及時趕回支援,身受重創的楊恭當機立斷,親率剩餘守軍出城,與援兵裡外夾擊雲州大軍。

  奇襲浔州失敗的雲州主帥戚廣伯已經開弓沒有回頭箭,隻能咬着牙命其麾下的中軍精銳,與大奉軍展開鏖戰。

  雙方在浔州城外鏖戰一天一夜,血流成河,據傳回京的情報上說,人與馬的屍骨鋪的騎兵無法行進的誇張程度,形成天然的拒馬屏障。

  這一戰,原本是有機會吃下雲州中軍的,一旦成功,也許會成為中原戰事的轉折點之一。

  直到一支可怕的騎兵出現,以蠻橫到近乎不講理的架勢插入戰場,在雲州中軍的配合下,裡裡外外将大奉騎兵鑿穿數次。

  原本占盡優勢的大奉軍難以在平地上與這支騎兵争鋒,隻得退回城中,這才得以喘息。

  這支騎兵如今被大奉朝堂諸公牢牢記在腦海,深深印在心裡,叫“玄武軍”。

  它從未在青州戰場上出現過,卻一戰揚名,成為了大奉軍的噩夢,乃至朝廷諸公聽見“玄武軍”三個字,也忍不住頭皮發麻。

  戚廣伯是鐵了心要破浔州,當夜再次展開攻城,不計代價的投入兵力,黎明時浔州失守。

  大奉軍撤離浔州,楊恭與張慎李慕白三位大儒,率八百人馬斷後,雲鹿書院大儒手段高超,詭谲莫測,成功掩護大奉守軍撤離。

  但楊恭因頻頻施展言出法随之術,加之重傷在身,法術反噬之下,内傷外患爆發,退守雍州城後便昏迷不醒,命懸一線。

  這一戰,直接打光了大奉軍僅存的精銳,自秋收時,十萬大軍半數戰死于靖山城,大奉的精銳部隊便處在捉襟見肘的處境。

  青州戰役中,朝廷調兵遣将,把各州衛所裡能調動的精銳,幾乎都調到了青州。

  結果近五萬人戰死沙場,殘部退守雍州。

  女帝上位後,兵部尚書咬牙切齒,又從附近幾洲調過去一萬兵馬。

  浔州一戰,連這點家底也拼的差不多了。

  同時武林盟、李妙真等義軍同樣湮滅在這場必将載入史冊的慘烈攻城戰中。

  武林盟死了兩位四品幫主,麾下教衆死傷達八成。尤其李妙真,她所率領的飛燕軍全軍覆沒,本人和師兄李靈素被天宗長輩帶回宗門,再無消息。

  浔州失守後,雲州軍徹底偃旗息鼓,與大奉軍展開對峙。

  雲州軍出雲州時,總共有六萬嫡系部隊,分左中右三軍,俱是精銳中的精銳,這還不算民兵。

  攻占青州後,憑借儲備充裕的錢糧,招攬江湖人士和流民,兵力擴充到十萬,這就造成了雲州軍越大越多,大奉軍越打越少的現象。

  大奉國庫空虛,流民成災,雲州有備而來,積蓄了二十年。

  其實拼的是底蘊。

  青州戰役中,雲州軍乍一看越大越多,實則左軍三萬精銳,已經被大奉軍拼的七七八八。

  雍州戰役開始後,雜牌軍和精銳日益減少,直到近來奪取浔州的這場慘烈戰役結束,大将軍戚廣伯的直系中軍,徹底打的精光。

  招攬來的江湖人士和雜牌軍已所剩無幾,曾經馳騁戰場,翺翔天空的朱雀軍,已經隻剩下二三十時騎,徹底淪為空中伺候。

  現今的雲州,全靠右軍主力和玄武重騎撐場子。

  這也是雍州戰役開啟後,戚廣伯改變戰術,采用以戰養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