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6頁)

李青苦笑點頭,“我知道了,告訴皇上,我會好好鑽研的。”

其實,利國利民的國策他早就想了,之所以一直憋着不說,不是他不想,而是…說出來老朱也不會同意。

如今的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任嘛不懂,空有一腔抱負的青年了。

一項國策的推行,要上通下達、君臣一心,但更重要的是,帝王的意志。

老朱是個鐵血皇帝,上通下達不是問題,君臣……也不敢不跟他一心,但老朱的意志他改變不了。

之前跟着朱标理政那麼久,他對大明的弊政基本了解,也曾委婉的進谏過,但都被老朱否了。

誠然,朱元璋是個偉大的帝王,但他也有缺點,這其中,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缺少見識。

是的,老朱沒有大見識。

主要是朱元璋出身太低了,導緻他的眼界不夠,甚至很多時候,還有些剛愎自用。

他所謂的金科玉律,很多都過于保守,嚴重影響大明的發展,甚至拖後腿。

之所以大明依舊越來越好,是因為戰火停歇,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大明國力呈上漲趨勢,把這些弊政給掩蓋了。

但若是放任不管,過上兩代人便會暴露出來,可老朱不聽他的啊!

迄今為止,也就一個通貨膨脹的理論,讓老朱聽心眼兒裡去了,并嚴格執行了出來。

就這,李青就已經很滿足了,穩住了貨币,便穩住了經濟。

他來大明這麼久,就隻提了這麼一條有用的國策,但這條國策對大明的影響,不可估量。

古人不是傻子,朱元璋這樣的帝王更不是,上來就想大刀闊斧的搞改革,簡直癡心妄想。

規則又豈是那麼好打破的?

枕頭墊高些,夢裡或許可以。

所以,李青一直再等,等老朱挂了,把這些國策交給後繼之君。

眼下,老朱把路給他鋪好了,朱允炆又沒根基,隻能用他這個托孤大臣。

到時候,朝堂之上文有李景隆,武有藍玉,他這看着不太顯眼的關系網,随着老朱的清洗,就顯得格外舉足輕重了。

李青輕歎:“願一切如我所願。”

第158章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二十多天後,監視藩王的錦衣衛先後撤了回來,領完俸祿的同時,才得知自己衙門給撤了,一個個如喪考妣,事業沒了,他們以後隻能去種田。

有田的還好些,沒田隻能去做佃戶。

看着這些人情緒低落,又想到遠在漠北趟地圖的近千下屬,李青心裡也不太好受,暗道:等他們回來,得給老朱說說,要按之前定的待遇,給他們結了俸祿才是,不能讓人白辛苦。

眼下局勢逐漸明朗,早晚是要和關外元人幹架,有了這些地圖,以後出兵能輕松很多。

轉眼,一月之期已到,李青帶着準備好的說詞,去皇宮見老朱。

老朱更老了些,但精神頭還不錯,再見李青一副胸有成竹模樣,更是開心。

“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