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1頁)

又過了幾日,朱棣再次提出遷都,群臣還是反對,但大多數人已經沒那麼激烈了。

朱棣依舊不勉強,又咔嚓了幾個。

如是者三四次,當朱棣再一次提出遷都計劃,群臣不同意,卻也不敢出言反對,個個沉默。

朱棣以‘不說話便是默認’為由,開始令人招募頂級工匠,建造北平城。

遷都北方這一決策,以李青後世的眼光來看,實乃高明之舉。

因為這樣可以把經濟化中心,軍事化中心,分離開來,形成一南一北的政治格局。

以軍事來管控經濟,遠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好的多。

解決了經濟、軍事盤根錯節的局勢,于國家大有益處。

自朱棣之後,北平就一直是華夏的京都所在,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就現階段而言,北方的經濟、人口、糧食,都遠不及南方。

而遷都北平後,有了官員、皇室,以及大量軍隊的加入,北方的錢糧根本支撐不起。

想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得鑿通、開大運河的口子,以達到供養京師的目的。

因此,通運河的大工程開始了。

這次,比之前治洪用的工匠多了兩倍有餘,足足三十萬,錢糧用度那叫一個高,再加上京師的建設,朝廷花錢已經不能用流水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燒錢。

下西洋是賺了大錢,但以這種花錢速度,也撐不了多久。

于是乎,朱棣命三寶積極準備,為下一次出海做準備。

為了籌措貿易貨物,讓寶船盡快出海,朱棣進一步壓榨富紳,君臣關系幾乎快到了決裂地步。

朱元璋狠,朱棣更狠。

文臣本以為熬走了老朱,春天就來了,結果卻碰上了這麼個貨,死的心都有了。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富紳不敢造反,但惡心朱棣還是能做到的。

于是乎,各種惡心朱棣的事情接踵而至。

……

第30章

決裂

富紳的能量很大,因為他們有錢,有錢好辦事,在什麼時候都通用。

通運河,有百姓鬧事;建造京都,材料運輸受阻;織造局,有亡命之徒放火;盡管沒有造成大動亂,織造局失火也被及時撲滅,但工期的進度卻被嚴重拖延。

一系列惡心朱棣的事情相繼發生,搞的朱棣暴跳如雷。

事實再次證明,皇帝并非可以為所欲為。

造成如此局面,主要是朱棣太霸道了,富紳可不是善男信女,他們沒有家國大義,看中的隻有利益。

如果有人阻擋他們發大财,那麼即便是皇帝,他們也敢反抗。

也就是朱棣了,若換成建文,說不定真的有人敢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