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2頁)

也就是朱棣了,若換成建文,說不定真的有人敢造反。

擋人财路,如殺人父母,何況朱棣已經到了割富紳肉的地步。

朱棣心力交瘁,隻好暫緩北伐事宜,把精力放在出海貿易、通運河、建京都的事情上。

有了大量的軍隊看管,小動亂總算平息下來,工程進度重新步入正軌。

但很快,禍亂又起,諸如:建造木材被燒,磚窯塌方……

朱棣火了,他明白,不見血是不行了。

于是,他下旨昭告天下:之前的事既往不咎,但有再犯者,格殺勿論,凡是出問題的地方,當地所有官吏全部格殺,一個不留!

朱棣敢這麼幹,因為他能這麼幹,軍隊牢牢在他手中掌控,天下亂不了。

诏書下達後,僅一個月,就誅殺了千餘人。

見皇帝來真格的,富紳頓時收斂許多,情況瞬間好轉。

但依舊有大大小小的問題,此外,建文帝沒死的消息,也在民間流傳開來,搞的朱棣焦頭爛額。

這個信息傳的很快,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等到朱棣得知,再想肅清本源,也無從查起。

總不能把百姓也都殺了吧?

無奈之下,朱棣隻好率百官祭奠建文,并将齊方黃三人所犯的罪行,昭告天下。

這一舉措,緩和了流言蜚語,但依舊沒有遏制。

并在有心人的鼓動下,愈演愈烈。

為此,朱棣頭疼不已,但更多的是憤怒。

朱棣不是一個軟弱的帝王,也深知禍亂源頭在哪兒,于是,他做了一個絕大數皇帝都不敢做的決定。

——和富紳徹底決裂。

接下來,凡是流言盛行之地,總會有百姓控訴富紳欺民,巧的是,錦衣衛總能第一時間得知。

接着,勒令、監督地方官,從快,從嚴論處。

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

富紳利用百姓對付朱棣,朱棣也反其道而行之,用百姓來對付富紳。

不同的是,朱棣隻是名譽受傷,而他們丢的是命。

富紳也不是傻子,針對性這麼明顯,他們又豈會看不出來,于是,漸漸消停了。

最終的結果,是朱棣赢了,但赢的不光彩,而且,埋下了不穩定因素。

自古以來,曆朝都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到了宋朝時,士大夫更是到了架空皇權的地步。

朱元璋奉行與民共天下,卻也不敢與天下富紳為敵,因為他們的能量很大。

甚至,大明也沒有完全脫離與士大夫共治,這種模式已經根深蒂固,尤其是曆經宋朝之後,根本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富紳在地方上影響力很大,因為他們掌着很多人的飯碗,而高明的富紳,更是會籠絡民心,提高自己的威望。

當然,若皇帝強行改,也是能改的,隻是會逼得富紳造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