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刀,斬天驕,催人老!
永樂十七年,經過十餘萬工匠的不懈努力,長陵完工。
朱棣再次北巡,朱瞻基披麻戴孝,一路扶棺至順天。
李青也沒想到後世的大明十三陵,第一位下葬不是皇帝,而是皇後。
徐妙雲下葬了,朱棣的心仿佛也跟着埋了進去。
他一個人坐在墓前,滿臉落寞,靜靜燒紙錢,燒了好多好多紙錢,他就那麼坐着,誰勸也不聽。
不出意外,朱棣再次病倒了,這次比上次還嚴重。
昏迷了兩日,李青為其灌輸了兩日真氣,好在朱棣并不是得了不治之症,醒了也就好了。
隻是,情緒很低落。
朱棣恢複後,第一時間下令全力建造新都,永樂十八年新都必須完工。
一來,他無法接受長時間遠離妻子,
二來,朱棣老了,他知道遷都若不在他活着的時候完成,耗資彌巨的新都恐将淪落成一個空殼。
~
回京後,朱棣幾乎不管事了,大事小情都交由太子處理。
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太子的地位,有鍛煉太子之意,同時,也是為了安撫文官集團,為遷都做準備。
朱棣明白,遷都勢必阻力極大,他能管得住武将,卻無法拿捏文臣。
他和文官的積怨太深了,根本無法調解。
好在朱瞻基已經長成,可以适當地給父親分攤一小部分壓力,讓小胖得以喘息。
……
同年九月。
藍玉也走到生命盡頭,在一個夜晚,無聲無息地病逝,李青連離别之言都沒來得及說,他就那麼走了。
藍玉的一生是憋屈的,也是輝煌的,他的戰功不容忽視,理應被後世銘記。
李青、李景隆進宮面聖,為藍玉謀身後名。
朱棣欠了二人大人情,盡管不爽藍玉,也不便對一個死去的人斤斤計較,況且,藍玉是真的有功于社稷。
除了沒有給藍玉封王,該有的禮制都有。
而且,在李青、李景隆的再三請求下,給了藍玉一個極高的谥号,武毅。
谥号分文谥武谥,文谥中,最高的是文正,迄今為止,大明還未有人獲此殊榮。
武谥中,最高的是武甯,獲此殊榮者,也隻有一個徐達。
武毅僅次于武甯,這個谥号不低了,但藍玉絕對配得上。
李景隆想給藍玉求個武甯,但被朱棣拒絕了。
因為藍玉算不上開國功臣,那麼多開國功臣,也隻有徐達一人獲得武甯谥号,而且,他也不願把藍玉提到和老丈人一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