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9頁)

百官勸阻,朱棣不聽。

其實,現如今已經沒有北伐的必要了,鞑靼、瓦剌元氣大傷,根本不敢來侵犯大明。

朱棣當然明白,但他北伐本就不是為了打仗,而是借北伐的由頭帶兵親征,通過掌控軍隊鞏固皇權,以此控制朝局。

武皇帝的權威,遠比文皇帝大的多。

朱棣不想放權,哪怕他明日就死,今日也要将權力牢牢攥在手裡。

文官集團自然看得明白,若放在以前,他們斷然不敢強硬阻攔,但現在不一樣了,朱棣老了,他們的膽氣兒也壯了。

因此,反對聲空前強烈。

一時間,彈劾朱棣的奏疏滿天飛,諸如:好大喜功,勞民傷财,掏空大明國力……

朱棣不在乎,一律留中不發:朕就是要帶兵,天王老子也攔不住,朕說的。

小胖辛苦維持的平衡,被朱棣這麼一弄,瞬間打破。

群臣見奏疏不管用,幹脆當面罵,朝堂之上,唾沫橫飛。

朱棣也不慣着,罵得輕的罰俸,罵得重的打闆子,罵得兇的關昭獄。

雙方矛盾徹底爆發,誰也不讓着誰。

~

三月初,本該是出征的日子,但朱棣卻并未動身。

——交趾亂了。

藍山起義的黎利,對明軍發起進攻,義安府幾近淪陷。

交趾布政使黃福上疏:《交趾之所以如此激烈反抗,皆是因為太監馬琪殘暴,逼得人家不得不反;

惹出禍端後,馬琪因恐皇上治罪,畏罪自殺;

黎利已占領義安府部分區域,目前正在平叛。》

朱棣看到這封奏疏,敏銳的意識到,這其中有貓膩。

一個太監攪得交趾大亂,逼得人造反?

這種事朱棣是不相信的,不是說太監馬琪有多好,而是馬琪根本沒這麼大能量,即便他真使壞,也萬難造成如此大的亂子。

一個可怕的事實擺在眼前:交趾布政使,鎮守大将聯手了,不但如此,他們和朝中的某些人,也聯系密切,并統一戰線。

交趾是西洋貿易的交通命脈,是寶船補給的地方,一旦失去交趾,西洋貿易将會大大受阻,甚至擱淺。

朱棣震怒,交趾為何出事他門兒清,皆因西洋貿易。

他還活着呢,這群人就敢如此狂妄,要是他死了,還不得鬧翻天?

朱棣當機立斷,立即派張輔率軍前去鎮壓叛亂,同時面授機宜,叛亂平定後,把布政使,鎮守大将一并帶回來。

不殺不行了!

……

李青忙碌起來,忙着和張輔、夏原吉調度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