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兩人不知不覺間将話題引向政治。
于謙沉吟道:“李尚書,下官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對我有必要藏着掖着嗎?”李青放下酒杯,“直說便是。”
于謙點點頭,凝重道:“此次由于内閣和六部的叫闆,遷徙力度定會空前大,趕在真正開海前落實這項國策,可以說是大大的好事;
但……問題也出在這兒。”
于謙歎了口氣,“内閣、六部為了迎合聖意,隻怕會采取些強制,甚至暴力的手段,來執行國策啊!”
“嗯,你說的對。”李青點頭。
“那尚書大人可有解決之法?”
“沒有!”李青如實道:“正如你方才所言:總不能好事兒都占了吧?
國家施政也是如此!”
李青歎道:“就如修長城,通運河,當事人肯定受苦受累,但從長遠來看,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不是嗎?
修長城,通運河是建設,南民北遷也是建設,苦一代人,造福子孫萬代,很劃算。”
“于謙,你記着,任何一項好的國策,都有它不好的一面。”李青告誡道:“身居廟堂,不得隻着眼于眼前,更要往長遠了去看;
還有,凡事不要太過理想化,聖賢書裡的東西,現實中不可能存在!”
第18章
隐患
于謙沉默,許久才微微點頭:“下官明白。”
在朝堂待了這麼久,他又豈會沒有長進,隻是從心理上來說,還是有些難以接受罷了。
于謙是個理想主義者,但理想主義者往往難以成就大事。
這也是李青擔心的地方。
他沒有太多時間了,過些年隐退是必然的,再待下去就‘過分’了。
而且,他也累了,需要休息。
“三日後下地方,你好好準備一下,我會給兵部的侍郎打個招呼,給予一定的權重。”李青道,“這次遷徙過後,恐難再執行此類國策,所以,哪怕用些非常規手段,也要促成此事;
況且,皇上不是說了嗎,遷徙百姓的福利提高三成,你也不必太擔心。”
頓了頓,“這次的遷入地,主要集中在遼東,那裡還處于未開發的狀态,廣袤且肥沃的黑土地,非常适合永樂米、永樂豆種植;
若那裡成為大明的糧倉之一,好處不可估量。”
于謙收起負面情緒,拱手稱是:“下官定當竭盡全力。”
“嗯,好好幹。”李青笑道:“你的未來,不止郎中。”
……
回到家時,已臨近傍晚。
李青沒吃晚飯,在亭子裡納涼,心裡想着這次北遷,以及後續海禁全開後,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