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第4頁)

朱瞻基點頭:“首先是地方上,太祖建立大明後,在各省設立三大機構,最高官員分别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此意為分權,效果嘛……呵呵。”

“從表面看,三個機構各司其職,布政使負責行政,按察使負責刑司法,都指揮使負責軍隊,他們相互沒有關聯,然而事實并不是。”

朱瞻基道:“很多事都要三方合作,比如鬧賊寇、山匪,比如土司動亂,再比如倭寇……這時候,他們就開始相互扯皮、推诿了;

舉個例子,永樂十八年唐賽兒叛亂,若是山.東有一位統領三司,負責全省事務的官員,叛賊不可能做大!”

李青點點頭:“所以你想設置這樣一個官職?”

“不錯。”

“嗯……我倒有一個主意。”李青道,“可以設置一個臨時官職,有中級官員擔任,且擔任此官職的人不固定,時間也不固定,這一來,他們做大的可能就會小很多。”

“這個主意好。”朱瞻基大點其頭:“就這麼辦。”

“這個官職叫什麼?”李青問。

“巡撫!”

李青撓了撓頭,聽着咋這麼耳熟呢?

“你這第二步放權是哪個群體?”

“禦史言官!”

“展開說說。”

朱瞻基颔首,道:“言官是什麼人你也知道,說句不好聽的,這個群體簡直就是為罵皇帝而生的,當然,我給他們權力,并不是為了少挨罵;

事實上,這些個言官大多都還清廉。”

李青也比較認同,雖然這些人很讨厭,喜歡拿聖人标準要求皇帝,但這類群體,好名遠勝好利。

“所以你要派他們去罵地方官兒?”

“青伯果然聰明。”朱瞻基笑道,“正是如此,用他們的高标準去要求地方官兒,肯定有利于民生、軍備、刑訟、财賦等各方面。”

你可真夠壞的,不過我喜歡……李青也笑了:“有一個‘活力四射’的監察體系,确實利好民政。”

言官的‘戰鬥力’,可不是一般的強。

“所以這個職位叫……巡察禦史?”

“青伯你真是我肚子裡蛔蟲。”朱瞻基驚歎道。

李青笑容一收:“你的改制青伯很贊同,但你這個比喻青伯很不喜歡!”

朱瞻基:“……”

“好了,我也說兩句。”李青清了清嗓子。

朱瞻基做洗耳恭聽狀,“青伯你說。”

“推恩令你知道吧?”

“自然知道。”朱瞻基點頭,“青伯你是說……削藩?”

“沒必要削了。”李青搖頭。

因為他的建議,早在朱棣那會兒,就削得超狠了,再削可真就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