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6頁)

“用得着嗎?”李青有些無語。

“你跟着我心裡踏實。”朱瞻基揶揄道,“怎麼,你能做洪武朝的監軍,建文朝的監軍,永樂朝的監軍,就不能做我宣德朝的監軍?”

李青:-_-||

監軍這個詞兒……他都過敏了。

“我去也成,不過我要帶上一個人。”

“于謙?”

“嗯,這麼好的鍍金機會,我想讓他沾沾光。”李青直言不諱,“他日我退休後,唯有他能頂替。”

朱瞻基撓了撓頭:“他有你說的那麼牛?”

“至少沒有比他更合适的了。”李青道。

“沒問題!”朱瞻基爽快答應。

李青想了想,又道:“這次親征,你還應該多帶些人。”

“比如……?”

“蹇義、夏原吉、胡濙、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黃淮。”李青歎道:

“具體誰私通了漢王,我們也不知道,不過,他們對内書堂的排斥是明面上的,應做萬全準備;

以避免,我們出征在外,被人偷了家。”

朱瞻墉也是嫡子,同樣是張皇後所生,要是外臣聯合後宮來個另立天子,那可真就悲催了。

盡管這種可能性小的可憐,但不能完全排除。

多疑的朱瞻基深以為然:“還是青伯你考慮的周到,把這群家夥一起帶上,定可萬無一失,嗯……六部留一個李友直,内閣…讓翰林學士楊溥入閣,此二人暫理朝中事務。”

想了想,終是有些不放心,“要不讓太後看着?”

李青不發表看法:“随你。”

朱瞻基想了想,搖頭道:“後宮不得幹政,還是算了。”

你可真夠多疑的……李青好笑點頭,“什麼時候發兵?”

“明兒就走。”朱瞻基一刻也不想耽擱,“盡快将漢王扼殺,于國于民都有利,對内用兵不需什麼糧草補給,你這去京營點兵,我去跟李友直、楊溥他們畫餅……咳咳,囑咐他們一下。”

“……”

……

李青回到家,已是傍晚時分。

這次親征帶的兵不算多,僅三萬五千精兵,打一個小小的樂安,絕對是殺雞用宰牛刀。

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

宣德朝的朝局,和建文朝根本不是一碼事,第一,藩王已經廢了,第二,朱瞻基控制得住軍隊。

甚至李青都覺得不用打,隻要朝廷大軍一到,朱高煦除了投降,别無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