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2頁)

而朱瞻基卻讓他們終生不得踏入大明一步,這對他們來說,比死還難受。

他們甯願流放廣貴。

朱高煦卻不這麼認為,他雖憨,卻不傻,大侄子此舉,無疑在逼他自立。

他有些不敢置信,“你真讓我去交趾?”

“嗯,你犯下如此罪過,流放交趾已是便宜了你。”朱瞻基陰沉着臉,“去不去可由不得你。”

這一次,朱高煦沒有再回怼,目光炯炯的看着他,“你可想好了?!”

“君無戲言!”朱瞻基淡淡道,“你收拾一下,限你三日出發,不然…休怪朕無情。”

朱高煦沉默少頃,“不用三日,明兒我就走。”

朱瞻基警告道:“記着,終身不得踏入大明一步,否則朕必殺之。”

……

漢王流放的消息,在朝堂傳開,群臣一下炸了鍋。

都是人精,他們太清楚這樣做的後果。

群臣一緻反對,态度堅決。

這次,他們倒沒什麼壞心思,隻是單純地為大明着想。

事實上,大明的官員确實貪腐成風,甚至并不那麼忠于皇帝,卻十分忠于大明。

除了家國情懷外,最大的原因是他們吃的是大明的飯,真心不希望大明倒了。

昔日朱棣靖難,他們心安理得地繼續當官,且能繼續當官,是因為朱棣是太祖親子,大明還是大明,隻是換了個皇帝而已。

但朱高煦流放交趾就不一樣了,若有朝一日,漢王後裔帶着交趾大軍卷土重來,那大明還是大明嗎?

盡管可能性小的可憐,盡管他們自己看不到那天,可他們不得不為子孫後代着想。

雖說大明錄取官員是靠着科舉,但世襲風氣依舊盛行,老子當大官兒,通常兒孫也能做個小官兒。

“皇上以德報怨,其胸襟氣度實令微臣欽佩之至,然,此舉無疑放虎歸山,禍患無窮啊!”楊士奇說話還比較客氣。

蹇義就稍顯強硬了:“皇上三思,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皇上不應因皇室宗親而網開一面。”

都察院新晉左都禦史,更是直接開噴:“皇上此舉有違國法,大明律載有明文,凡有造反者,脅從不問,但首惡必辦!

今,皇上公然違背祖訓,實乃大不孝!”

“臣請皇上削去漢王爵位,立斬不赦,以正視聽,以儆效尤!”

“請皇上将漢王明正典刑!”

……

朝堂上亂哄哄的,群臣皆促請斬殺漢王。

朱瞻基神色逐漸陰沉,但并未駁斥,隻是冷冷地看着他們。

察覺到皇上的變化,漸漸地,朝堂緩緩安靜下來。

朱瞻基這才開口:“漢王謀反查無實據,他既無發兵,又無攻城掠地,空有謀反之名,卻無謀反之實,爾等這麼急着讓朕對血親動刀是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