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也罷了,你于謙憑啥?
這種情緒在六部尚書、侍郎、以及内閣成員心中發酵。
都是官場老油子了,誰不明白這時候陪坐龍辇的意義,那可是托孤的大任啊!
三楊都懵了,竟然不是他們?
他們不忿,尤其是身兼兵部尚書的楊士奇,他更不忿。
這時,朱瞻基拖着疲憊的身體走下龍辇,張輔、于謙一左一右地攙着他。
朱瞻基掃視着群臣,目光幽幽。
群臣臉上的負面情緒立即隐去,換做恭敬之色。
朱瞻基收回目光,輕聲道:“扶朕進去。”
二人點頭,扶着朱瞻基,一步一步地登上台階,走入太廟。
上千官員看着這一幕,心裡默默打着算盤。
六部尚書、侍郎、以及内閣眼紅,但也隻有他們不忿,畢竟對于絕大多數官員來說,侍郎已經遠超他們了。
心下不由活絡起來,要不……以後跟着于侍郎混吧?
之所以選于謙,是因為張輔代表的是武臣,于謙代表的才是文臣,二人不是一個體系的。
再者,張輔的地位太高了,他們高攀不起,也不想碰一鼻子灰。
畢竟英國公這個級别的人,哪裡會将他們放在眼裡?
進了太廟大殿,朱瞻基收回胳膊,道:“你們在此候着。”
他拖着疲憊的步伐,一人往裡走。
來到靈牌畫像前,朱瞻基深吸一口氣,拿起供桌上早已備好的香燭點燃,為太祖、太宗、仁宗上香。
“太祖,爺爺,父親。”朱瞻基腰背挺得筆直,開始彙報工作:“兒孫繼位這十年來,全面開拓了海洋貿易,關外局勢也在兒孫的斡旋下,始終在内耗,大明邊疆平靜;
兒孫對官紳世家進行了根本上的削弱,無論嫡庶子,皆有平分家産的資格;
科舉考試各省都限定了名額,極大程度上避免了同鄉門生故舊之類的結黨隐患;
在地方上,兒孫設立了臨時巡撫這個職位,加強了地方管理;
還設立了監察禦史,用來加強官員管理;
朝中兒孫設立了内書堂,用以制衡文官集團,内閣增加了票拟權,以便更好的處理政務;不過你們放心,這樣做,皇帝的權力非但沒有減小,反而增加了。”
朱瞻基喘了口氣,自得道:“太祖建立大明,爺爺、父親打好了基礎,而兒孫,則給大明注入了靈魂!”
朱瞻基靜靜望着那三幅畫像,良久良久,輕聲說:“你們在那邊還好嗎?
爺爺,父親,瞻基想你們了,馬上瞻基就會去找你們。”
盯着爺爺、父親的畫像,看了許久,他輕輕笑了,“瞻基部署得很妥當,還有李青,大明不會有事的。”
朱瞻基一直站着,看着,直到有站立不穩,他才強撐着走出内堂。
于謙二人見他出來,連忙上前扶着他,“皇上…您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