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所有人都知道了。
皇上不是要嚴打青樓,而是要整治郭琎,這下,所有人都放心了。
但同時,也暗暗驚醒,青樓還是少去為妙,省得被小皇帝,亦或同僚抓住把柄。
朱祁鎮年歲漸長,對權力的掌控也越來越強,渾水摸魚的可行性越來越少,群臣很難受,卻無有效辦法反制。
其實,自楊士奇離去後,他們就很難對皇權發起進攻了。
本來楊溥是有的,但他不想一條道兒走到黑了,于是果斷放棄了楊士奇留下的權力空缺。
内閣随着楊士奇的離去,開始衰弱,而六部郁郁久居内閣之下,開始了反擊。
本來一緻對抗皇權的他們,陷入了自相殘殺,讓朱祁鎮白撿了一個大便宜。
~
三日後,召藩屬國來朝貢的诏書下放出去,剩下的就是等使臣來朝貢,然後和洽淡貿易事宜。
李青放松下來,又開始了無所事事。
主要是朝堂逐漸趨于平靜,他不想破壞這份甯靜,亦不想逼人太甚。
因為群臣的工作态度,已經開始端正起來,雖還達不到宣德朝,但相比之前,好了太多太多。
李青很滿足了,經常勸朱祁鎮不要急燥,需一步一個腳印兒,慢慢來。
讓李青感到慶幸的是,朱祁鎮年輕雖小,卻不意氣用事,很聽勸。
這點,讓李青很喜歡。
吏部尚書的缺兒,經過激烈角逐,最終,被王直給得了便宜。
王直一鼓作氣,直接從禮部侍郎,升任吏部尚書,令所有人側目。
于是乎,于謙成了衆矢之的。
原因無他,于謙和王直還有那楊洪,三人是姻親關系。
如今,楊洪就在京營,掌着軍權,人數不算太多,卻也是一股有生力量,再加上王直這個吏部尚書,于謙的權勢不可謂不大。
甚至已經到了脫離六部,自成一派的體量。
這是李青樂意見到的,事實上,王直能升任吏部尚書,就是他向朱祁鎮建議的。
李青這麼做,原因很簡單,三角形才是最穩定的結構。
這點不僅放在物理上适用,放在政治上也一樣行得通。
想想三國鼎立了那麼久,就不難理解了。
朝堂還是要有争鬥的,有争鬥的朝堂,才是一個健康的朝堂,群臣鬥來鬥去,皇帝才方便管理。
但也要把握一個度,光争鬥不幹活也不成。
在李青的引導,朱祁鎮的實踐下,朝堂鬥争逐漸趨于内卷化。
至此,李青總算是放松下來了。
群臣的戰鬥力已經很弱了,剩下的,就是一步步慢慢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