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第8頁)

朱祁鎮犒賞三軍,又是一大筆銀子花銷出去。

國庫存銀幾乎告罄,偌大的大明國庫,僅有不到百萬兩銀子,着實寒酸了。

不過,對朱祁鎮來說,這并不是什麼大問題。

他還有殺手锏。

——大明寶鈔!

于是乎,朱祁鎮開始印印印。

李青曾緻力于保護大明寶鈔信用的努力,終究是沒達到他的預期,大明寶鈔的購買力持續下降。

事實證明,寶鈔購買力下降,也不全是壞事。

寶鈔的貶值刺激了消費,同時,也提高了寶鈔的使用頻次,幾乎不用朝廷管控,民間就清一色的用寶鈔。

囤銀花鈔,幾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識。

因為随着寶鈔的貶值,銀子和寶鈔之間的彙率越來越高,囤銀可以升值,而寶鈔……隻會貶值。

高頻次的買賣,極大限度上繁榮了經濟。

大明的gdp漲勢迅猛,在這樣的趨勢下,各個行業得到了蓬勃發展,造就不少精英産業。

福兮禍兮,在繁榮之下,也埋藏着禍根。

若長此以往下去,大明寶鈔遲早會被百姓摒棄。

朝廷的大量印鈔,最終收割的是百姓的财富,待到有朝一日,百姓對大明寶鈔徹底失去信任,那帶來的後果,幾乎是不可承受的。

市場最能體現優勝劣汰,這一點兒,非人力能左右,莫說朱祁鎮,就是朱元璋來了,也控制不了。

其實李青不知道的是,曆史上的大明寶鈔貶值速度,遠比這時大得多的多。

洪武八年,一貫鈔=一兩銀子=一千文銅錢。

洪武二十三年,一貫鈔=二百五十文。

洪武二十七年,一貫鈔=一百六十文。

……

正統十三年,一貫鈔=兩文錢。

成化年間,一貫鈔,一文不值。

因為他的緣故,朱元璋沒無腦印鈔,朱棣也是有節制的印鈔,小胖父子也是如此,加上打通了海洋貿易,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寶鈔的貶值速度。

但若不及時補救,早晚還會一文不值。

老朱家人不懂經濟,李青還是知道的,貨币失去了信用,對經濟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必須得救,至少在大量白銀未流入大明,白銀無法承接住經濟之前,大明寶鈔不能倒下。

不然這繁榮景象,頃刻間便會土崩瓦解。

乾清宮。

李青巴拉巴拉的詳述利害,朱祁鎮聽得雲裡霧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