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第4頁)

李青看着這一幕,頗為欣然,照此發展下去,不用太久這些人就将真正融入進大明,成為大明的一份子。

開荒是個非常消耗體力的活兒,比耕作還要累,幹重活,肚子裡要有油水。

于是,李青隔三差五,就想辦法讓他們吃頓肉。

除了下放帶來的肥豬、肥羊,李青還派了幾支明軍去打獵,什麼兔子、野山羊、野駱駝……此外,還讓人去附近的水域捕撈魚蝦。

但這仍不能保證十萬人的消耗所需,于是李青又派出去了兩撥人,一波去關内買豬,一波去瓦剌買羊,用以保證後續補充這些人的營養。

開荒沒有油水實在太傷人了,不說明軍,就是那些部落,李青也不想虧待了他們。

現在他們可都是大明的人,累死累傷都是大明的損失,再說,河套的後續開發,這些人可是主力,必要的呵護是必須的。

李青的付出沒有白費,收獲了正向反饋,各部落對大明朝廷更為親近,對明軍的芥蒂也大大減輕。

接下來,李青的各種部署,他們都能積極響應,盡最大力氣配合。

春暖花開,青草發出嫩芽,荒涼的大地生機勃勃。

李青欣然笑了,這一步邁出來,下面的路就好走多了……

第50章

返京

氣候變暖後,青草瘋狂生長,荒涼的大地很快被綠意蔥蔥代替,長勢喜人。

李青劃出四片水草極為豐美的區域,兩處用以後續放牧,兩處作為馬場,餘下的讓各部落自由選擇。

開荒指标:兩年内二十萬畝!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這隻是第一階段,先解決溫飽方面的問題,後續随着人口上漲,再做規劃不遲。

來之前,李青就有了大緻的計劃,二十萬畝耕地,其中五萬畝用來種棉花,兩萬畝種桑養蠶,數千畝種瓜果……餘下皆種永樂豆,宣德薯。

由于氣候影響,這些高産作物一年隻能種一季,但一季也足夠解決這些人的溫飽了。

此外還能放牧、打獵、捕撈魚蝦……生活絕對差不了。

下達完部署,李青開始培養各産業,比如紡織、裁縫、糧食鋪子、甚至酒樓……雲雲。

想長遠的留住人,必須要有基礎配套設施,最起碼的生活所需得有保障才行。

這些賺錢的産業,李青全便宜了各部落首領,河套安定要靠他們出力,大明也不可能一直在河套駐紮五萬大軍;如此做可以将他們套牢在這裡。

所有基礎建設都是按照大明的标準,紡織、裁縫、酒樓……甚至過節,都是按照大明的來,此外,李青還建立了個學堂,讓他們學習大明文化。

當然,不足以讓所有人的孩子都上學,隻針對部落高層。

人都有慕強心理,拿捏住了高層家屬,下層民衆自會有樣學樣,從而漸漸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

幾代人後,這些人便會養成習慣,說漢話,穿漢衣,過漢人節日……那時的他們,便是不折不扣的大明人。

這種潤物無聲的策略最是穩妥,所花費的代價也不算大,且後續還能帶來豐厚回報,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需要大量時間成本。

四月下旬,開荒耕地近三萬畝,兩萬畝種土豆,一萬畝種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