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開荒耕地近三萬畝,兩萬畝種土豆,一萬畝種棉花。
此外,地上建房也開始進行,和泥、脫土坯、砌牆……以漢人的房舍為标準,照葫蘆畫瓢。
舍棄了帳篷,改換房屋,遊牧民族便有了‘根’。
大家夥兒幹的熱火朝天,尤其是各部落的人,大明幫自己建房子,完事還給補助,這等好事上哪兒找去?
生活有了奔頭,還時常有大肥豬肉吃,他們自然賣力。
衆人熱情高漲,不怕苦累,河套一天一個樣……
六月中旬,去瓦剌買羊的隊伍回來了,一共買了七千多隻。
李青沒有大量宰殺,而是分給了各部落讓其放牧,他當然也沒有厚此薄彼,給了明軍白銀賞賜。
不過,李青收到了個很不好的消息。
綽羅斯·伯顔帖木兒病故了!
李青得知後,除了心憂之外,也唏噓不已,伯顔帖木兒是個厚道人,他做瓦剌首領的這些年,為大明貢獻良多。
再換首領的話……怕是就沒有這麼好運作了。
更重要的是,新首領能穩得住局面嗎?
李青心裡沒底……
但他又無法阻止這些,隻能給朱見深去一封信,建議他先觀望一陣兒,别急着做決定。
日子一天天過着……
中秋這天,李青下令:所有人休息一天,過中秋,吃月餅。
李青早早就開始為中秋節做準備了,在關内買好面粉、餡料,提前幾天就大規模生産,中秋這天,所有人都吃上了月餅。
李宏不理解,覺得太過小題大做。
“幹爹,一個中秋節,用得着如此重視嗎?”李宏道,“停下一天,不知要少開墾多少畝地,少建多少間房舍呢?”
李青卻道:“吃的不是月餅,是文化認同。”
李宏一頭霧水,李青也沒有解釋。
忙碌卻舒緩的日子依舊繼續着,這種生機勃勃場面,僅是看着,就令人無比滿足,所有人都沉浸在這種田積累的美妙感覺,無法自拔。
…
朝廷的撥款到手後,李青加大力度花錢,采買、發工錢、各種激勵獎賞……将這些錢,轉化成更高效的勞動力,以及貨物,通過這些手段,将朝廷撥的錢下放給個人。
并打通了河套和關内的貿易渠道,且以河套為跳闆,輻射草原部落。
李青緻力于讓河套成為大明、草原的中轉站,進而加大民間貨商貿易。
當然,堪稱戰略物資的茶馬鹽鐵貿易除外,這是大明朝廷控制草原部落的砝碼,不能讓民間商賈參與。
李青這樣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草原上各部落的生存思維。
——生存并非劫掠一條路,還能通過草原上特有的物資來交換,比如:人參、皮草、藥材……都可以換取他們所需的東西。
當然,這些還都是李青的願景,沒有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