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第8頁)

李青敲了敲桌面。

王守仁忙給他斟上酒,作洗耳恭聽狀。

“太祖那會兒定戶籍制,嚴禁百姓流竄,一是為了快速恢複生産,二是為了安民心,減少動蕩。”李青沉吟道:“要知道,那時元廷隻是被打跑了,不是被消滅了,甚至……洪武朝那會兒,還有些讀書人忠于前朝呢,雖然很少,卻也證明了元廷影響力依舊存在。”

“此一時,彼一時也;自太宗以後,大明正統之位深入人心,百姓流動起來也無妨。”李青笑道,“這麼多年下來,也沒聽說因百姓流動,造成社稷動蕩的啊!”

“唐賽兒……?”

“唐賽兒不算,那件事是政治鬥争。”李青說。

“其實百姓流動好處多多,因為可以提高生産力。”李青為他講解,“無論農戶、佃戶,還是工戶,皆不是一年到頭都有事可做,閑暇之餘掙個閑錢補貼家用,豈不更好?”

李青舉杯喝了口酒潤潤嗓子,接着說:“還有,百姓都有思鄉之情,雖在流動,但絕大數都沒出州縣,更别說出省了,沒你想的那般嚴重。”

王守仁緩緩點頭,不由感歎:“說實話,現在的大明跟曆朝曆代一點也不像,在許多事情上,自由度太大了。”

“是啊。”李青笑着點頭,眸光欣然:“它已經改變了,改變了許多許多……”

第94章

強扭的瓜不甜

相較于李青的樂觀,王守仁卻有些憂慮,他是聰慧且不拘泥,然,終究沒能逃出時代局限。

“先生,大明現在走的路無史可依,真若出了事,怕是……想補救,都不知從何做起啊!”

李青笑笑:“其實,這個世界一直都是在螺旋向上的,主動跨時代,跟被時代推着走,完全不是一碼事。”

“先生這話,我不是很懂。”王守仁給李青斟酒,“先生可否說的透徹一些?”

李青問:“你也是讀書人,史書讀了那麼多,你可知王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王守仁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縱觀曆史,舊王朝被推翻,無一不是上奢下貪,百姓難以生存,這才奮而反抗。”

“這話對,但沒說到點子上。”李青道,“通俗說,就一點:享受者太多,生産者無法供養了;

其實,人本身就是享受者,享受着大自然的饋贈。”

李青抿了口酒,道:“當大自然的饋贈不夠人使用了,就會産生暴亂,戰争,甚至王朝覆滅。”

頓了下,“其實,無數年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已經改革了好幾次,然,自漢唐之後,卻未有較大的進步。”

王守仁撓了撓頭,“都有哪些改革啊?”

“第一次改革,是從打獵到農耕,生産力的提高不僅滋養了更多人,也促就了新制度——統治制度。”

李青道:“轉為農耕後,從事生産的人就多了,不夠強大的人,甚至不局限于男人,都可以從事生産,因此,那種小部落比拳頭的時代就過去了,人們渴望制度,因為有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讓更多人享受到公平……

然,這所謂公平,卻并沒能一直延續下去,因為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人們為了公平,賦予了統治階層權利,可随着統治階層的剝削,内部定然震蕩;

這時,統治階級就必須要轉移矛盾,即向外擴張,掠奪更多的資源,來平息内部矛盾,這個資源并非隻有土地、食物,還有人!”

王守仁怔了下,“奴隸?”

“不錯,”李青點頭,“在不斷掠奪、被掠奪的過程中,逐漸有了國家,大魚吃小魚,直至最後隻剩一條魚,這個時候,制度就要革新了。”

“所以有了始皇六合一統,廢奴隸制。”王守仁說。

李青點點頭:“秦國祚太短,導緻奴隸制度并未完全祛除,幸賴漢承秦制,又有漢高祖、呂後、文帝、景帝幾位傑出政治家,繼之武帝,獨尊儒術,算是徹底為中原王朝打下了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