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苦笑自嘲:“朕這個天子一直都是老好人,可身為皇帝,如此屬實失職,這次哪怕為了兒子,也得做回惡人了。”
“倒也不必如此,弘治一朝總體來說還是挺好的,如今這般,完全符合先帝的心理預期。”李青輕聲安慰,“也不能怪你沒作為,實在是先帝做的太多,沒你發揮的空間。”
“真是……這樣嗎?”朱佑樘問,“你覺得先帝會滿意朕的執政策略?”
“有什麼不滿意的呢?”李青輕笑點頭,“百姓安居,國力向上,朝局穩定,你做的挺好了,當初我與先帝下江南,他常說對你的期許,大抵就是這些了,這些你都完成的不錯。”
“真的?”
“當然。”李青含笑點頭。
曆史上的朱佑樘如何他不知道,可眼下這個,确是一個很合格的守成之君。
确有瑕疵,卻也有閃光點。
文官放縱了些,可也幹了實事,在大明高速發展的階段,就怕臣下内耗不作為,這一點,弘治一朝完美的避開了。
隻是……也使文官集團更加壯大了!
不過李青總體還是滿意的,文官集團遠沒有到失控邊緣,大明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朱佑樘确實仁慈過了頭,可也正因仁慈,大明才得以邁向工商業發展之路……
若是換成朱棣、朱瞻基那爺倆,任憑李青說的天花亂墜,二人也不會答應。
無他,皇權大于一切!
可在弘治這裡,卻得到了完美施行。
有時李青也會自我安慰的想着,這所謂大勢,是不是也冥冥之中利于自己的謀略呢?
帝王的性格,往往決定着國家發展方向,甚至……性格大于能力。
隻不過,朱厚照的性格……李青實在想不到如何利用。
通過王守仁的講述,以及這次宗祿永額,李青對朱厚照的能力還是挺認可的,然,這性子……跟眼下的政局實在不契合。
如若把朱厚照跟朱标對換一下,那真是再好不過了,不是說朱厚照能力強過朱标,而是他的能力、性格、政治土壤……最适合接老朱的班。
可惜,沒有如果。
“先生怎麼不說話了?是覺得藩王不會輕易答應交稅嗎?”
“哦,不是。”李青按下思緒,道,“我在想,既然要利用扣帽子來實現政治成果,何不利用的更徹底些呢?”
“什麼意思?”
“當初跟先帝閑聊時,他也提過類似宗祿永額的設想。”
其實朱見深沒說,是李青瞎編的。
說起來,當初在藩王被朱棣削過一次後,他倒是跟朱棣提過類似的設想,隻是朱棣覺得那樣太狠了,怕到了地下沒法跟老子交代,便沒同意。
宣德朝……他早早下野了。
到了第二次入朝,三楊當道,文官做大,他也沒精力顧忌藩王,想着先把政治格局拉回來,然,剛有起色,朱祁鎮就來了個禦駕親征……
朱祁钰的上位過程,注定他做不了一個鐵腕皇帝,且他性格也做不了鐵腕皇帝,到了朱見深時……問題就有些嚴重了,便又給了藩王喘息之機。